返回旧版

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

  刘保仓2023-01-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作为2020年“三农”工作两大重点任务。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河南省提出加快补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卫生健康服务、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等8个方面短板。近期,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我们组织各地开展“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库建设,围绕农业生产、农业公共服务、农村民生基础设施三大领域,梳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奶业提质增效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提升、现代种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8大工程,目前全省共计6700个项目入库。结合农业农村部门工作实际,笔者就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谈几点理解。

  一、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最直观体现。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作为提升耕地产能的根本,先后实施了农田水利建设、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753万亩,平均每亩提升粮食产能150斤。但同时,河南省田间生产设施还不够完善,全省耕地面积12亿亩,仍有近5500万亩耕地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质量不高,以土壤有机质为例,河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7%,低于全国24%的水平,远低于东北30%的水平。

  今后,我们在守住耕地红线、稳定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质量。着力推进新一轮粮食核心区建设,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势特色农业基地等区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和设施水平,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力争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660万亩,累计建成7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95万亩。到2025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万亩以上、提升2000万亩,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建设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641个,项目投资680亿元。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看,2021—2022年以新建项目为主,拟新建1425万亩,投资标准分别为每亩1600元和1700元;2023—2025年改造提升和新建项目相结合,拟新建678万亩、提质1797万亩,投资标准为每亩1800元。

  (二)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对生鲜农产品需求不断上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运输是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方式。但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物流还处于发展阶段,农产品供应以批发市场为主,批量集中进货、零星批发销售,农产品供应链跨度大、周期长、采购成本高;作为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冷储、运输、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对接不充分,各环节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不统一,“断链”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农产品产地规模化、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在县、乡(镇)、村缺乏不同层级的冷链集散分拨设施和冷链运力。尤其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地方出现了阶段性农产品滞销问题,也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田头市场”建设,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和效率。

  2020年按照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我们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重点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提档升级,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支持万邦、双汇、华夏易通等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网络,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冷链“断链”问题。计划利用5年时间,构建联通村级仓储保鲜设施的市、县、乡、村农产品互联互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项目规划布局上,在省辖市建设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部分重点县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每年建设100个左右乡镇田间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和700个左右村级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4043个,总投资123亿元。

  二、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我们要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重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近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确定1300个行政村,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示范村,引领全省46万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整体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3%,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2019年完成305万个户用厕所改造。但是目前,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一些农村“脏乱差”问题仍较为突出。

  2020年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我们将重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对照任务目标,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重点任务落实,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年内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完成150万户农村厕所改造任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此外,我们还专门组织各地谋划了“十四五”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重点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项目规划和设计,目前各地共申报项目841个,总投资1477亿元。

  (二)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近年,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4年负增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但仍存在化肥农药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3;秸秆饲料化利用不到1/3,深耕、深翻不足影响秸秆还田效果。

  2020年,我们坚持生产与生态并举,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资源循环利用等,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力争面积达到100万亩。建设好平顶山、济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一批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二是推动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农牧结合,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54个畜牧大县和13个非畜牧大县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力争2021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全域全量秸秆利用县,推动秸秆“五料化”利用,秸秆利用率达到90%,2025年达到93%。三是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继续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有机肥料安全推广使用,实施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集成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力争2020年农药、化肥利用率超过40%,2025年达到41%。

  三、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要重点在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带动农民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近年,河南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调优种养结构,深入推进“四优四化”,截至2019年年底,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204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居全国第一位;优质花生种植22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优质林果面积发展到1410万亩;优质草畜走出了一条秸秆换肉换奶、循环发展的路子,畜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实现产值4994.1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8.5%。但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协调等问题,高档、优质、专用产品少,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酸花生、高品质牛肉等市场缺口较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方向,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依托,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粮食产业上,以优质小麦为中心,大力开展优质粮生产。在油料产业上,以花生为中心,积极扩大高油、高油酸花生种植比重。在蔬菜产业上,着力扩大设施蔬菜比重。在水果产业上,扩大优质果生产占比。在畜牧产业上,在稳定猪、鸡生产的基础上,以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动物为重点,改善畜产品供给结构。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上,按照做大、做优、做精的思路,加快形成区域性优势和支柱产业。力争2020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500万亩,稳定花生种植面积,新增肉牛20万头、奶牛5万头,优质林果、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面积稳步发展,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全省十大优质特色农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以上。

  (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我们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新功能。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637家,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7.1%;基本构建了涵盖正阳、温县、泌阳、延津4个国家级、30个省级和74个市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通过电商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30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走热,以采摘、赏花、乡村农事体验等为主的休闲度假游成为亮点。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2018年分别为37.8%、60.0%、2.2%,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精深加工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的20%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有68%,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

  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动三产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突出做强肉制品、做优面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二是推动链条融合。推动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机衔接,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培育300家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融合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组织开展伏牛山香菇、豫西南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2020年再创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三是推动功能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乡村产业,营造良好的乡村创新创业环境。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开辟农产品销售新模式,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促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