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加快自贸区高质量建设 持续探索内陆开放发展新路子

《中原智库》(2020)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2021-01-2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河南要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必须打牢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坚实的基础,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充分利用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河南自贸区作为投资贸易便利的开放试验区、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中心、引领流通消费国际化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监管服务模式创新先行区,将促使河南对外开放不断巩固和扩大。  

一、河南自贸区成立的背景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改革开放而推出的重大新举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2015年4月,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区成立;2017年3月,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陕西、四川等7个自贸区成立;2018年10月,海南成立全省全岛范围的自贸区。到目前为止,中国自贸区已经形成了“1+3+7+1”的基本格局。设立河南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科学布局,是内陆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两年来,在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自贸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指示精神,紧扣“两体系一枢纽”国家战略定位,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推动下放了45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了47个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文件。在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专项建设方面,形成270个实践案例。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成为河南开放的新名片。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区域整体评勘,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监管模式等经验印发全国。挂牌两年时间,河南自贸区累计入驻企业534万家,注册资本6427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11家,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可以说,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河南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政策红利——五重国家战略叠加  

河南已先后获批“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包括河南自贸区在内的国家战略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河南发展的着力点和动力源,释放了河南的发展储备和贡献潜能。  

河南自贸区建设将在基础和条件方面对促进前5个战略规划的实施起到重要作用。第一,进一步提升河南对外开放水平;第二,促进河南服务型政府建设,特别是在政府体制改革、政府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上,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进一步推进河南全面深化改革。  

(二)经济依托——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为5425920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为85∶435∶48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56388元,增长64%。从产业占比来看,河南第一产业的占比早已是个位数,而且二三产业的占比已经达到了915%,河南已经从一个农业大省跨越到工业大省,整体处于工业大省向服务业大省转型的一个阶段。  

河南企业正在重新调整发展方向,寻找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宽供应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生态链。河南较好的经济基础加上自贸区政策的支持,使河南具备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要件,河南未来开放的路子会更宽、更稳。  

(三)硬件完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四条丝绸之路齐备  

近年来,河南牢牢把握“一带一路”这个重大发展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省策,努力建设、强化和利用“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网上丝绸之路”,形成了“四路并举”的开放格局。  

依托中欧班列(郑州)打造的“陆上丝绸之路”,将河南纳入了国际铁路物流网络体系,实现了国内“东、西、南、北”和东北五个方向的口岸出入境常态化,其业务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  

依托郑州—卢森堡货运航线打造的“空中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9129万人次,同比增长66%,货邮吞吐量完成522万吨,同比增长14%。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依托铁海联运与内河航运。铁海联运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辐射日本、韩国、美国西海岸、澳大利亚及南北美地区,为河南自贸区建设和开放型经济搭建了更加便利快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平台。河南的内河航运历史悠久,截至目前,河南省航运航道里程已达到14589公里,《河南省“十三五”公路和水路交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铁路、公路等主通道和主枢纽相连接,贯通淮河水系、长江水系等水网地区的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发展格局。  

“网上丝绸之路”主要以跨境电子商务为载体打造。2018年,郑州海关共监管河南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95073万票,进出口商品总值1204亿元。其中,进口清单77143万票,进口商品总值1122亿元;出口清单1793万票,出口商品总值82亿元。  

(四)民意基础——中原崛起人心所向,经济发展愿望迫切  

历史上,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长期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以及自然灾害、战乱频发,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是河南全省人民的奋斗目标;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愿。  

2019年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习近平和党中央对河南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厚爱,凝聚了民心、鼓舞了斗志,对河南的发展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河南广大干部群众把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结合起来,勠力同心、奋勇争先,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五)后发优势——大量的成熟自贸区建设经验可供借鉴  

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挂牌之后,经过4次扩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1+3+7+1”的新格局。  

6年来,国务院集中复制推广共5批、合计106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共3批、合计43个“最佳实践案例”以供借鉴,各部门自行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达53项。这些试点经验中涉及不同领域和类型,其中投资便利化涉及81项,贸易便利化64项,金融开放创新23项,事中事后监管34项。因此,对于河南自贸区建设来说,有大量成熟的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三、国内自贸区典型制度创新启示  

(一)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  

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创新点在于全面集成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已有成果,发挥“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等改革的叠加效应,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浙江高地”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便利化的“全国标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浙江自贸区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踩下发展“油门”,大胆创新制度、机制,撬动自贸区产业风生水起。以保税油锚位调度、引航申请等流程“最多跑一次”为例,在改革之前,一票保税燃料油的业务涉及多个部门的多个程序,一票保税燃料油的加注时间在24小时以上,企业需要在供油前后跑4次审批窗口,递交24张纸质单证。2017年12月,舟山市成立保税油供应调度服务中心,在保税油锚位调度、引航申请等流程实现“最多跑一次”,只需要“一口受理”即可在12小时之内完成一票业务,让每吨燃料油的成本平均降低了50元左右。  

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便利化,基于自贸区企业投资项目准入、审批、监管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实行“标准地”制度,全面推行承诺制改革,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实行政府代办制,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加强信用监管制度。  

(二)深圳市海关:创新跨境电商监管  

深圳市海关推进贸易便利化,创新跨境电商监管举措的核心内容是五个“两”,也被称为“五两拨千斤”,即“两步申报、两轮驱动、两段准入、两类通关和两区优化”。  

两步申报是深圳海关主动适应国际贸易特点和安全便利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要通关改革措施。“两步申报”将申报进口过程分成两步:第一步,企业凭提单上简单的主要信息先完成概要申报,可先提离货物。第二步,在运输工具申报进境起14日内完成完整申报,并补充提交满足税收征管、海关统计等所需相关信息和单证,按规定完成税款缴纳等流程。两步申报大幅减少了货物提离前的通关环节,提高了通关时效,节省了集装箱码头费用。  

两轮驱动是以随机抽查掌控风险防控覆盖面,以精准布控靶向锁定风险目标,构建随机抽查与精准布控协同分工、优势互补的风险统一防控机制。一是实施科学随机抽查,形成覆盖全面、评估客观、震慑有力、规则相对稳定的随机抽查模式。二是提升精准布控水平,建立实现精准打击的风险布控规则。  

两段准入是指现场监管的制度,是将进口货物准予提离口岸监管作业场所视为口岸放行,以口岸放行为界,根据“是否允许货物入境”和“是否允许货物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或使用”,分段实施“准许入境”“合格入市”监管。通过“两段准入”模式的改革,可将涉及商品检验类的货物更快提离、更快通关,降低企业仓储成本。  

两类通关是逐步将邮寄、快递、跨境电商纳入全国通关一体化,针对邮寄、快递物品及该渠道的小批量、多批次货物,统一规范通关模式,形成货运渠道和寄递渠道两类通关。根据寄递渠道特点,设置差异化申报要求,简化申报项目,同时将布控查验指令直接作用于生产分拣线,实现自动挑拣查验目标。  

两区优化的主要思路是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发挥试验田作用。其主要实现方式是电子账册和卡口的双优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企业试点取消工单核销和单耗管理,探索创新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制度。  

(三)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四个“跨境”创新金融服务  

产业金融创新是深圳前海的一个特点,依托前海市场合作定位,这几年在金融创新方面,前海基本上逐渐形成了深港之间的跨境金融工程,形成了一个有一定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很多企业在前海能够开展一些其他地方开展不了的金融方面的业务。总的可以归纳为4个“跨境”。第一个是跨境双向贷款融资。2013年1月,前海在全国率先落地的跨境人民币贷款,即在前海注册的企业可以去香港的银行贷款,这大大有利于企业的融资。第二个是跨境本外币资金池,允许一些跨国企业调集境内和境外的资金,这有利于一些跨国公司调剂境内外资金。第三个是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前海自贸区跨境双向股权投资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根据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相关实施办法,允许合格境外机构将境外资金投资于境内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对国内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另一方面,根据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QDIE)相关实施办法,允许境内投资者在境内募集资金对境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跨境双向股权投资是前海自贸区重要的金融创新,QFLP试点政策有助于港澳地区人民币资金回流至境内,打通区内尚未成熟的未上市企业的融资通道,加快区内企业的成长,而QDIE试点政策则有助于境内人民币资金投放至海外市场。第四个是跨境资产转让。前海自贸区跨境资产转让业务创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率先打通了境外资金投资于境内不良资产、保理资产、租赁资产的渠道;二是交易资产以人民币计价,资金通过离岸人民币形式回流境内,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三是通过不良资产的转让可以分散银行风险,同时通过引进境外较低成本资金,有利于推动融资租赁企业以及保理公司的发展。  

(四)重庆市自贸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经验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共同提出的具体倡议,得到了两国政府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于连接“一带”与“一路”、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发展中新关系、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带动相关省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将重庆与广西直接连通,并通过交通运输网络辐射四川、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非洲、欧洲各国。  

以重庆自贸区沙坪坝板块为例,沙坪坝区从无到有,推动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自贸区政策支持下,沙坪坝区大胆创新,率先同广西北部湾、民生轮船、中外运合作,共同组建了南向通道运营平台,通过自有资金、自找货源的方式,于重庆自贸区挂牌当月开通了测试班列,与西向中欧班列(重庆)在枢纽园区实现无缝衔接,形成了“一带一路”经西部地区的完整闭环。国家发改委出台专项规划,西部12省市区先后加入合作机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重庆自贸区探索和建设陆海新通道的战略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衔接。二是践行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三是助推重庆加快形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的建设。四是解决重庆内部货物进出口的现实问题,增强物流成本的时效性。五是从产业驱动物流发展到物流驱动产业发展模式的新的探索。  

四、推动河南自贸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深学习认识,把握自贸区建设规律  

加强对内调查研究和对外学习交流,继续借鉴国内外自贸区建设成功经验,与先进对标对表,不断深化对自贸区建设规律和路径的研究认识。在河南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拥有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可供借鉴,要充分借鉴全国推广复制的2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拥有的优势,掌握和利用自贸区建设的规律,扬长避短,从体制机制、开放领域、监管机制、金融创新、航空经济、交通枢纽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河南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二)结合河南省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打造制度创新高地。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以下3个方面发力:第一,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结合,在已有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和增加权限目录。做好省级下放权限的具体衔接工作,确保省级下放权限的实施效果。推进完善行政审批信息平台建设,减少审批时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的新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压缩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时间,并建立投资项目事前事后监管工作机制。第二,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扩大涉企证照整合范围。探索建立“容缺后补”登记制度,简化办理流程,完善配套设施,强化监督落实。破解企业注销难的现象,探索简易注销登记机制,简化程序材料,打通信息壁垒,缩短注销周期,降低退出成本,强化信用管理。第三,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动态管理和跟踪机制,适时调整与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角色定位和权责边界,在河南自贸区各片区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设立准入标准,确保企业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领域和行业。  

(三)完善多式联运,加速陆海网空协同发展  

持续推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加速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充分发挥地处中原腹地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现代多式联运体系。第一,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衔接。加强港口、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的对外专用通道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推进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化的集装箱和半挂车多式联运中转中心,加快实施大宗散货集装箱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卡车航班、甩挂运输和智能托盘,推进中部地区机场“空空联运”走廊建设,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提升射线通行能力。第二,推进国家级内陆“无水港”示范区建设。加强郑州与港口运营商、铁路运营商的合作,设置“无水港”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提升“门—站”集货和“站—门”分拨时效及质量,吸引货代、船代和船公司在“无水港”内设立分支机构,简化中转手续,降低中转成本,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努力拓展“无水港”业务量,打造面向日韩、中亚、欧洲市场最直接的海铁联运大通道。第三,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协调领导机制,加快建立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一体化解决方案,按照多式联运运作要求设计快速中转作业流程,提高多式联运一体化运营能力。推动建立以多式联运枢纽和信息系统为组织平台的资源整合模式,促进多式联运服务和上下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和联动发展。第四,统一规范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支持航空港和国际陆港建立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并进行示范应用,鼓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中铝物流郑州公司在中欧班列(郑州)、大宗物资多式联运方面制定企业标准,为制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奠定基础。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运输在一体化组织中的货物交接、信息共享、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对接和统一规范,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标准规范衔接水平。  

(四)提升宗旨意识,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积极建设数字化、智慧型、服务型政府。河南推进自贸区建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过程中,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综合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机制。河南自贸区各片区的相关部门应站在企业的视角考虑问题,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探索“三个零”服务模式,即“零收费”,取消一切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收费;“零罚款”,建立不以罚款为主要手段的行政管理方式;“零跑腿”,推进和完善政务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二是优化政府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进和完善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企业申报事项、行政审批过程无纸化,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加便利、高效、规范的政务服务,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创新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合并重复的事项和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事项和程序,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自贸区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自贸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化问责机制,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完善自贸区各项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单位和个人。建立长效问责机制,对损害国家形象、入驻企业合法权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进行严格问责。认真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主动公开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公开的相关事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问题,认真整改问题事项。  

(课题组主持人:袁凯声  杜学霞  课题组成员:  宋淑芳  张柏林  李宁  付彦松  杨启坤  夏妍  侯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