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着眼于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也是着眼于各国和平友好交往、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需求,是具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根据的普惠性倡议。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狭隘的、肤浅的、表面的层面,理论研究还十分匮乏并且不够深入,这导致“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的说服力不够强大、对外宣传缺乏理论底蕴和深层次拓展。因此,本文就“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根据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参考。
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背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恢复缓慢,产业空心化日趋加重,失业率不断上升,实体经济一蹶不振。欧洲因为主权债务危机仍然没有走出经济增长缓慢的阴影;英国脱欧又让欧洲雪上加霜;难民问题成为制约欧洲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经济萧条和国内存在的不同问题,也出现经济下滑、贸易减少、国家贫困等问题;也有少数国家还存在战争不断、难民流离失所等问题。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一筹莫展。
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思考经济增长源头在哪里的问题。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各个国家都陷入了沉思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也应该承担起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于是,中国开始思考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从哪里来,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如何走向公平合理,世界各国怎样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快车道。同国际社会一道承担起各国人民赋予的全球经济发展责任,是中国的历史使命和国际担当。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令世界耳目一新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是中国政府面对解决上述国际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几年来,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该倡议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希望,这一希望进而又变成了光明,她不仅照亮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照亮了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沿线以外国家。“一带一路”所到之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可见,“一带一路”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之中的顺势而为,是改变世界经济低迷现状、增强世界经济动力、带动世界经济走强的开放合作作为。
二、中国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截止到2019年7月15日,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一带一路”,发现有442种图书、55213篇论文、14245篇报纸文章、2948篇学位论文、1700篇会议论文,可谓学术成果丰富,学术研究广泛。但是,仔细研究发现,在442册有关“一带一路”图书中,只有一本邹磊著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是带有理论性的著作,书中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建设方略和风险评估,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深入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根据。上述学术成果中更多的是关于项目合作、战略框架、中国国内各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等实际应用方面的文章和著作,是写给我们中国人自己看的,而不是写给世界各国人民看的,这与我们中国的国家开放新格局学术层面的战略目标要求有偏差。
“一带一路”的经济学根据、哲学根据、政治学根据这三个方面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经济合作方式、以合作共赢为主要价值引领方向、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政治性和平合作渠道的综合发展倡议。“一带一路”是普惠经济、包容经济、共享经济。就普惠经济而言,“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各国有发展诉求的国家和民族;就包容经济而言,“一带一路”不仅容纳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容纳发达国家,不仅容纳社会主义国家,也容纳资本主义国家,其包容性前所未有;就共享经济而言,“一带一路”是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言的,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民粹主义,而是充满人类关怀的国际主义。“一带一路”的国际价值引领和国际和平导向是众多国家都认同并接受的,也是众多国家积极参加的根本原因。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根据
从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上讲,“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构建了不同于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区带”,“区带”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区域的崭新范式。“区带”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沿线国家,也欢迎非沿线国家加盟。“区带”是高度开放和包容的四维空间,是陆地空间、海洋空间、网络空间和太空空间的集合体。“区带”包括交通带、贸易带、产业带、金融带、物流带、信息带、旅游带、绿色带、学术带、文化带、安全带。其中,以高铁、航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交通带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物质基础。“亚投行”“丝路基金”的组建则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金融带的具体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之间的学术成果交流和智库之间的交流则是学术带的丰富内容。在这里,安全带主要是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反恐合作、军事演习合作、共同反腐败合作等。“区带”有自身的宽度、厚度和密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既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同中国合作,也可以就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以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沿线国家与非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这是“区带”的宽度。在每一个合作方面,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既可以是浅层次合作,也可以是深层次合作,这是“区带”的厚度。在具体领域合作中,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沿线国家之间以及沿线国家同非沿线国家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也不同,这就是“区带”的密度。
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国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实践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全世界资产阶级出于对本阶级整体利益的考虑,竭尽全力推动资本主义全球化,但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与地区之间的空间不平等和发展差距,在资本主义对落后国家的城市与乡村进行空间重塑的过程中,空间冲突和空间矛盾接连不断,甚至引发区域性战争的爆发。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国作为国际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本着从各国共同利益出发,从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现实需求出发,在寻找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基础上,进行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着眼于缩小国家地区间差距和增加空间平等发展机会,提出了为沿线国家都愿意接受并且深受欢迎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创举。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向经济政策一体化逐步深化。如同欧盟等其他区域一体化一样,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区域一体化格局。“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既有古代时间意义上的历史渊源,又有现代空间意义上的现实需求。从区域范围上看,陆上丝绸之路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接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区域一体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建设就是要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促进中亚经济一体化,进而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和亚太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是各国寻求共同利益这一最大公约数的体现方式。全球化既可以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也可以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还可以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主导的全球化。
四、“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成果国际化的方式
首先,国家层面要有针对性地委托具有理论功底的团队或学者加强对“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理论研究,做到理论研究系统、全面、深入、扎实,具有时代解释力和国际说服力。
其次,要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内外宣传,把专家学者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研究成果宣传出去,特别要制作系统化的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产业、不同交流领域的专题宣传片,做到既有理论根据,又有实际可操作性,还能让受众喜闻乐见,让“一带一路”深入民心、深入基层、深入国际主流媒体。
最后,有意识地培养和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的国际学术专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他们是中国之外的专家学者,他们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要大力宣传这些国际专家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