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和部分边境地区率先发展,成为开放的“高地”。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并向内陆地区不断延展。新格局促进内地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战略,通过对外开放激发起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力,可以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因此,内陆地区当前既面临着学习和赶超发达地区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内陆地区之间在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开放无疑是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如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课题,变得十分重要。
一、什么是内陆开放新高地
“内陆开放新高地”由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内陆”是指与沿海和沿边城市相对而言,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线和边境线的区域。
“开放型经济”是指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程度较深较广,商品、劳务、资本、服务和人才等跨界流动较为自由,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源交换,使自身经济体制与外部经济体制融合度较高,从而实现本区域和其他区域共同发展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态势。
“高地”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为经济优势地区、有竞争力的地区、资源要素集中区等。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以统一大市场为基础,通过持续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综合竞争力处于领先水平的地处内陆的中心城市或区域。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主要有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二、河南在构建内陆开放高地中的优势和不足
在构建内陆开放高地中,河南的优势十分明显。
1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连东接西、承南接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物贸集散地。因此,河南也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了“四条丝路”。
2交通优势:“双十字”铁路和“米字形”高铁网,使河南的铁路和高铁资源丰富;多年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之首;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3人口优势:上亿人口,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大省。
4产业优势: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各种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河南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明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具有坚实的基础。
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对应着不足:
1地处中原,不沿海、不沿边。
2人口大省,而非人才大省,一直是河南的痛。不管是从人才净流入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全环节来讲,河南都是弱省。“985”“211”大学仅有郑州大学一所,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不仅与北上广深相比,而且和中部的武汉、西部的西安、成都相比,都远远落后。
3产业结构上,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调整产业结构不易,优化升级更难。
三、河南在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的措施建议
一要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形成“四路”协同发展开放新格局。在构建内陆开放高地过程中,郑州一直走在全国内陆省会城市前列,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都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以“一带一路”为引领,以自贸试验区为依托,河南打造出“四条丝路”:网上丝路、海上丝路、空中丝路、陆上丝路。在内陆开放高地构建中,河南要继续推动丝路建设,推动民航、铁路、公路“三网融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国际陆港)“四港联动”,发挥“四条丝路”的协同效应,带动河南开放发展。
二要以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必须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高端营商环境,构筑吸引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平台,改善河南人才洼地、资金洼地的劣势。关键在于优化办事流程,建立起高质量现代商事登记制度、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及以市场主体首负责任为机制的综合监管制度。
三要以“放管服”为抓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是我国政府深化改革的任务,国际高端营商环境的构建,关键在于改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四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为依托,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必须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引领作用和先行先试功能,积极申建内陆自由贸易港。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郑州将以“两港(航空港和国际陆港)、两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和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为依托,推进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施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投资、贸易、金融和人才流动制度,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都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申报河南自由贸易港,可以促进河南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通,加快河南经济“迎进来”和“走出去”,提升河南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构建河南内陆开放新高地。
(作者系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