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谈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原智库》(2020)  赵鹏2021-01-20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且功能齐备的区域经济类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县域经济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主要载体。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同时保护环境。因此,正确协调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河南省县域环境现状  

当前河南省县域环境总体良好,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工业“三废”处理不当。河南省是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大省,是环保部《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中14个重点防控省份之一。近年来,河南省部分地市,特别是有色金属采矿和冶炼、电镀、制革等行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工业“三废”处理不当,造成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二是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化学投入品施用不合理。为提高粮食单产,1978—2014年的36年间,河南化肥用量(折纯)由525万吨增至70575万吨,增加了12倍。目前,河南省单位耕地面积施用量835公斤/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19倍,是世界平均用量的37倍。化肥使用过量和不合理施用,不仅引起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造成农田面源污染,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化学农药凭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农药过量施用,农药残留加大,严重影响农田环境质量。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影响人畜健康。据研究,喷施在植株上的农药只有10%—20%发挥作用,而50%—60%残留于土壤中。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通过挥发、扩散、迁移和转化等途径污染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防病抗虫和抑制杂草等功能,使粮食作物增产20%—35%,经济作物增产20%—60%,对保障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安全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地膜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随着地膜覆盖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和再利用,土壤中的残膜量将会不断增加,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水平,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下降,对农田环境造成“白色污染”。  

三是畜禽养殖废弃物过量排入农田。随着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畜禽粪便产生量也不断增加,养殖业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废水和粪便堆存期间,因降水而淋溶出来的污染物排入到周围的农田土壤环境,然后通过水土流失进入地表水,已成为流域水体污染的重大隐患。河南省畜禽粪便每年产生量达286亿吨,畜禽粪便的农田负荷达366吨/公顷,远超我国农用地的畜禽粪便负荷419吨/公顷的平均值。畜禽粪便过量还田,极易造成土壤氮磷累积和淋失污染。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有关数据显示,河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值是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160倍。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发达县域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是河南省的291倍;上海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规模是河南省的595倍。  

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2016年,经济实力前20的县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30%以上;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44%;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分别是最低的县的77倍、3倍和34倍,县域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三是县域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大部分还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技术含量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第一产业所占比较大,优势行业、产业不多,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及产品初加工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匮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产品较少。  

三、如何协调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这势必对原本保护任务很重的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经济要发展,环境必须保护,怎么办?  

一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表面看似乎有矛盾,不可调和,但实质是统一的,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民,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顾此失彼把二者对立起来。  

二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个转化”和“两个没有变”,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  

三要把环境保护放到突出位置。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环境保护就是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要正确协调县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优越的环境与繁荣的经济是当代社会人民生活幸福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一方面,资源的开发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要素,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产量中仍居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是通过开发自然资源创造产能,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应该力求做到为人民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存环境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同良好的生存环境相结合,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发展和进步。第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要做到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合理开发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提供技术支持,推进环保事业发展。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