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中原智库》(2020)  许贵舫2021-01-20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提升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粮食问题是各国的重大战略问题,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粮食供应不足的矛盾。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供给处于历史高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400公斤/人以上,已基本解决“吃得饱”的问题,但近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922%降至2017年的823%。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和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每年向国家贡献200亿公斤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2018年,河南耕种面积1090608千公顷,居全国第2位;粮食产量664891万吨,居全国第2位。在全国GDP超4万亿的5个经济大省中,河南粮食产量分别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的557倍、124倍、182倍、111倍,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双重贡献。  

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河南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提出了要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是党和国家赋予河南的历史重任,也是河南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突出抓好粮食核心区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一是保持耕种面积。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全省耕地面积持续稳定在800万公顷以上。二是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建设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统筹协调农业各类资源,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积极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大力推进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四是延伸粮食产业链。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产业关联度较强的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以加工为核心向技术研发、电子商务、农业休闲等功能延伸,提高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能力,实现农业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化。五是采取保护性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农业机械化以及种粮大户等补贴制度,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等补贴,稳定提升种粮比较收益。健全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保障水平,调动和提升粮食生产积极性。  

二、突出特色优势,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培育打造融合发展先导区,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的集中集聚,增强融合发展的协同优势,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153个县(市、区)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首批创建单位,其中新郑、永城等8个县(市)成功入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要着力培育经营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全面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激发多种主体生机活力。二是要着力抓好多种业态。实施“农业+”战略,深化农业与制造、旅游、科研、电商、创意、康养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三是要加大要素投入。加快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将产业发展由依靠单要素发展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管理、企业家等多要素协同发力上来。健全完善政策配套、渠道顺畅、保障有力的资本下乡机制,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保障。四是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社保”“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将企业与农民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雇佣、土地流转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农户有限分担,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五是要形式多样。目前,各地在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初步形成了农业内部循环型、产业链延伸型、技术渗透型、功能拓展型等多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三、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近年来,河南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但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要破解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一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普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节药植保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推行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加速有机肥料安全推广使用。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小麦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提升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五料化”利用水平。整县推进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沼渣沼液加工转变为有机肥,促进种养资源无害化循环利用。三是推进种养结合农业循环发展。加强稻鱼、稻蟹等稻渔共生综合种养主导模式的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大中型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广“牧—发酵—粮(林)”“牧—沼—菜”“牧—沼—果(茶)”“牧—能源—菜”“牛羊—食用菌”等农牧循环模式。  

四、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田园综合体等高端新形态  

田园综合体是“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乡村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及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田园综合体建设,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支持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河南作为全国18个试点省份之一,各地已经在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作了不少探索,但仍存在层次不高、内涵缺乏、功能雷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突出建设特色。规范提升硬件设施、管理服务、住宿餐饮等建设标准,既要避免千园一面、千村一面,又要支持各地创新实践,打好“美丽经济、田园生态、乡愁人文”三张牌,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二是拓展业态内容。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以农业生产功能为基础,以农业体验功能为重点,做足现代农业接二连三的文章,把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和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三是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不同乡村文化内涵,将蕴藏于田园综合体中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民俗习惯等整理出来,让人们切身体验传统农业的苦乐,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厚重和礼仪,以文化陶冶性情,实现教育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四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投入体系。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  

五、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正在遭遇着互联网的冲击,以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数字农业,不但颠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手工劳作方式,也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方向和潜力所在。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美国采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以1%的农业人口维持庞大的农业生产体系。英国2013年专门启动“农业技术战略”,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德国每年投入50多亿欧元,由大型企业牵头研发“数字农业”技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数字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海南省通过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最佳平台、以市场大数据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区域竞争力、助推数字农业向前发展;福建省出台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模式、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建设等7条措施,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河南省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整合农业数字资源,打通“数字孤岛”,叫响河南数字农业、数字产业品牌。一是抓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应用。依托粮食生产大县和“三区三园”等载体,积极推广遥感监测、智能识别、自动控制、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二是抓农产品流通领域数字化应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信息化改造,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鼓励发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销、微信营销等新模式。运用智能终端、遥感等装备和手段,构建实时、动态的全产业链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仓库。三是抓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数字化应用。加快建设省级耕地基本信息数据资源、农产品市场交易数据资源、农业投入品数据资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数据资源等数据库平台,归集整理农业全产链信息。建立健全重点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和重要信息发布机制,向农业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市场预警、政策评估、资源管理、舆情分析等服务。  

(作者系河南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