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脱贫攻坚协同发力

  张占仓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面对仍然比较繁重的扶贫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协同发力,是脱贫攻坚的当务之急。

  一、脱贫攻坚需要埋头苦干

  2018611日,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举行,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安排部署此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百里者半九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要坚持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既表明了我们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坚强决心与信心,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指明的最主要的方法,那就是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埋头苦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二、脱贫攻坚需要协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李克强总理对脱贫攻坚作出批示指出,实现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细化实化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压实责任,严格考核,凝聚起更大力量,真抓实干,确保一年一个新进展,确保三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指示都一致强调,要顺利完成三年脱贫攻坚任务,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扶贫联动的强大合力,协同发力,克难攻坚,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战略。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所有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各界力量不能够再单打独斗,要注意整合全社会的扶贫力量,尽快在各地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个人等协同扶贫的工作格局,真正通过我们地方党委与政府的有效组织与协调,确实实现“1+1>2”整体效果,加快脱贫攻坚的实际步伐。

  三、脱贫攻坚需要精准施策

  20156月,习近平指出,现在,中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们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深入基层,对一线脱贫攻坚情况了解得相当精准,提出的四种施策方法非常明确。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确实针对扶贫对象的差异,提出并采取不同的对策,让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实现真脱贫,脱真贫,脱贫以后不再返贫。

  四、脱贫攻坚需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各地大量的经验都证明,抓好基层党的建设是促进脱贫攻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经验,基层群众对此深有感触: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在基层只要有一个好的支部,脱贫攻坚就有了组织保障。因此,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在乡镇层面,要着力选好贫困乡镇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使整个班子和干部队伍具有较强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在村级层面,要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支持等办法,保障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要探索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贫困村同城镇居委会、贫困村同企业、贫困村同社会组织结对等多种共建模式,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