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中原智库》(2019)  赵国祥2019-11-26

  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主体观的集中体现。正确认识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扬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民本思想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提供了文化给养。西周时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乃国之根本”的思想。孔子主张“仁”,认为君主应该惠民、养民、爱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政策,满足劳动群众对基本生产资料的追求。在战争的严酷环境下,尽可能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群众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革命战争。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迸发出巨大的历史主体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提出“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共领导人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出发,从宏观上对总体布局的把握到实践中对具体措施的部署,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处处为民着想,事事与民同心,形成了新时代人民主体观。

  二、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对中共长期执政和苏共亡党亡国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

  人民主体观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走过90多年的光辉历程,根本原因在于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为什么拥有20万党员时苏共能够夺取政权,在有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亡国亡党了,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群众,脱离了人民,形成了官僚特权阶层。

  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将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执着追求。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拓展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大跃进”时期,我们党忽视了社会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现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践行,是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统一。

  习近平紧紧抓住新时代的新特征,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坚持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公正感;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认同感;不断推出改善民生的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满足感。这正是新时代人民主体观的深刻反映和真实写照。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视人民为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坚持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