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界难忘的日子。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河南省社科联以“5·17”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记职责使命,锐意改革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省社科联系统呈现出新气象,迸发出新活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社科联系统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推进;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开展系列主题研讨和课题调研活动,新型智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历史性地实现了社科普及立法,全省社科普及工作走上法治化道路;承担省级重大项目《河南法律史》的组织编写任务,填补河南法治研究的空白;在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方面更是进行了艰辛的原创,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原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贯彻落实“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弘扬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是河南社科界的时代使命和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渊源。”当前,在古老厚重而又充满生机的中原大地上,进行着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这样一项造福亿万人民、服务全国大局的宏伟事业,亟须强大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承载着焕发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精神力量的重要使命,体现中原区域特色、承续中原文化根脉、展示中原学人气魄的中原学应运而生。
一、充分认识构建中原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构建中原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河南探索
“5·17”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系统阐明了“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根本问题。省委也提出,要努力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打造中原品牌,进一步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在深入学习贯彻“5·17”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中,省社科联把打造中原品牌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立足河南实际、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问题上初步进行了理论上的思索和实践上的尝试,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原学”。可以说,构建中原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是省社科联对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问题的艰辛理论原创和实践初探。
(二)构建中原学,是提升中原区域文化软实力,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基础支撑
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区域文化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的集中表现。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不仅可以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而且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地处中原的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提升中原区域文化软实力,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不仅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强大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文化高地是文化发展的综合目标,既需要思想支撑和道德支撑,又需要文化事业支撑和文化产业支撑。从我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实践来看,当前最重要的是打造思想道德高地、文艺发展高地、文化产业高地。其中,关键是打造思想道德高地。如果没有思想道德高地建设,文化高地就缺乏坚实的思想支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中原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打造思想道德高地凝聚思想智慧,注入文化基因,提供精神支撑和道德资源。
(三)构建中原学,是提升中原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具有中原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方面
治国理政,形式上是权力的行使和支配,实质上是思想的引领和指导。智库是思想的专职生产者,它开发、包装和推广的思想产品,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入关键时期,河南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开拓河南发展新境界,必须提升中原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具有中原特色的新型智库。中原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致力于解决中原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前沿的现实问题,为中原区域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国内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规律、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四)构建中原学,是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基因集中体现在中原文化之中。传承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最核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中原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原文化加以分析、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传承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构建中原学,是深化拓展中原文化研究,打造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原学派”的重要尝试
实事求是地说,河南历史上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不少大家、名家,但当代还缺乏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思想大师。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就要首先推出学术团队,重点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原学派,通过团队建设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是一座值得不断深入开掘研究的“富矿”,也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可以说,中原文化研究是河南最有基础和条件、创新空间较大、能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中原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下对中原文化这一传统学术命题进行新的理论梳理与实践整合,以理性的态度、温厚的情怀、现实的关照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野对中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再研究、再挖掘。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话语体系,推出一批中原品牌的学术成果,进而打造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原学派”,具有战略性意义和基础性作用。
二、深刻理解中原学的概念、研究范围与任务
(一)中原学的概念
中原学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原和中原文化概念基础上的。只有在对中原和中原文化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才能对中原学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界定。
我们认为,当下语境中,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应当兼顾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地域指向与文化因素,不能过于宽泛或狭窄。在此意义上,作为一个区域概念,中原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和中心,包括与河南毗邻的晋东南、鲁西南、冀南、皖北的部分区域。作为一个区域性文化概念,中原文化是指中原区域内人们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包括中原物质文化、中原制度文化和中原精神文化。
基于上述理解和界定,我们认为,所谓中原学,是以中原文化为逻辑起点,以中原区域内各领域为研究对象,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优秀传统,指导和服务中原区域发展的各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它综合运用当代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新成果,为思考和解决中原区域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提供先进的理念引领、深厚的学理支撑和最优的解决方案。
从历史渊源看,中原学发端于中原传统文化。中原学的思想理论渊源既包括夏商周时期的《易》,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中原的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代表性思想家们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的洛学和宋学可谓是中原学理论形态的雏形。从现代形态看,中原学是现代多学科交叉融合视野下对中原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的探究。虽然历史上中原学有着深厚悠久的思想渊源和理论雏形,但是并未出现以“中原学”为概念的科学理论形态。如果说,中原文化是完全没有现代学科划分状态下的综合性学术研究,那么中原学则是在明确的现代学科意识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它强调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宗教学、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努力使中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二)中原学的研究范围与任务
中原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原传统文化研究,即综合运用当代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以人文科学领域及其方法为主,以中原历史文化和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原传统文化研究。比如,对“老庄”、宋学、河图洛书等源于中原大地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学派、典籍及其思想的研究。
二是中原区域发展研究,即综合运用当代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以社会科学领域及其方法为主,以中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原区域发展研究。比如,对河南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
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中原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萃取中原文化的精髓精华,努力为建构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二是建设中原特色新型智库。坚持以中原文化精神为关照,以现实关怀为指向,运用中原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新成果,为解决当代中原区域发展乃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视角、方法和借鉴。
三是培育社科研究“中原学派”。通过开展中原学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凝聚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视野、不同专业见解的科研人员集体攻关,深挖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培养一批中原学研究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逐步形成地域学研究的“中原学派”。
三、创新探索构建中原学的实践路径
(一)凝聚学科共识
中原学是一门正在构建中的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应当是凝聚学科共识,在中原学概念、范畴、研究方法与学科定位等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是要在关键概念的厘定上凝聚共识。概念是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关键概念术语的规范化决定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当前,中原学学科建设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关键概念的庞杂。譬如,与中原学一词相关的,有中原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中原人文精神、中原学派、河洛学,等等。这些重要的关联词虽然与中原学相关,但显然不可能都是中原学研究的基础性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对中原学关键概念术语进行规范,并明确其含义。
(二)搭建基础平台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有效的平台。因此,构建中原学,需要搭建好研究、宣传和交流平台。
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依托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等现有省级研究平台,组建中原学协同创新中心,以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制等形式,打破学科壁垒,从中原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多领域、跨学科研究,实现学术资源、信息、成果共建共享。
搭建立体化宣传平台。依托优质传统媒介平台和先进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开辟专栏或专版、组织专题或专访、增设专刊或专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构建中原学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广泛宣传中原学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广泛宣传中原学的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扩大中原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成果转化率和社会知名度,形成构建中原学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搭建多层次交流平台。依托“河南发展高层论坛”“河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河洛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论坛”等省内外知名品牌交流平台,从学术、理论、政策、实践以及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全视角、多层面主动设置中原学有关议题,吸引和凝聚国内外、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中原学的研究和探讨,不断破解中原学基础理论构建及应用转化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完善支持政策
构建中原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极其繁重,需要相应的支持政策。
省委、省政府要把构建中原学作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传承创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的一件实事来抓,加大力度,加强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中原学研究规划,适时启动中原学研究与建设工程,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帮助和倾斜。
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要积极争取中原学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中有所突破,以取得资金方面的支持。在省级层面,要积极争取在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立项、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和决策咨询项目立项中向中原学研究适当倾斜。同时,要积极争取在河南省发展研究奖、省优秀社科成果评奖中向中原学研究适当倾斜。此外,要积极争取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及社会各类文化发展基金向中原学应用性成果适当倾斜。
(四)培养人才队伍
深入持久地推进中原学研究,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以中原学研究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来凝聚人才、形成团队、锻炼队伍,促进学科建设。
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高校的文献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有关特色优势学科,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以中原学相关研究为主攻方向,通过资助海外短期研修、国内访学和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尽快培养若干名中原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重点培养一批有学术基础、有研究意愿、有专业能力的中原学教学与研究骨干人才。在此基础上,依托相关专业优势资源,探索以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和校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发挥社团作用
学术社团具有学术研究、政策咨询、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国际交流等功能,是推进学术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和一门正在构建的交叉型新兴学科,中原学的构建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专门性社团的积极作用。
要成立从事中原学研究、宣传和推广应用的全省性社会团体——中原学研究会,并通过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研究资料和成果、建立推广应用基地等形式和途径,推动中原学的发展。
四、准确把握构建中原学的基本原则
(一)把握独特性
把握独特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中原区域的独特性。二是中原文化的独特性。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对于反映中国的面貌变迁最有说服力。中原是中华文明孕育成长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源,又是流,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基础性等鲜明特点。
构建中原学,不仅可以深化拓展中原文化的研究,推动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和新超越提供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原样本”。从国际上看,“西方模式”正面临着困境,“中国模式”正备受世人关注,站在中原文化的立场上为当代中原区域发展提出方案,既可以深化“中国模式”的探索,又有利于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二)注重综合性
注重综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二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当前,中原区域发展面临着众多复杂问题,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原学的研究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单靠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学科方法,已远远不能解决现存的各种复杂问题。比如,深入研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构建支撑河南省未来发展的改革开放创新三大支柱,打造带动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就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开展综合性研究。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用多学科方法。中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其学科理论形成中,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学术规范等学科构建理论,并不断进行深加工使其有机融合,适应新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突出应用性
中原学也可称为中原研究,其基本宗旨是立足中原、研究中原、服务中原。这不仅是中原学应有的研究路径,也是构建中原学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和根本意义所在。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指出:“中原学是‘学’与‘术’兼备之学。中原学的研究需要审视历史,总结规律,会通学理;更需要以史为鉴,把握当下,关注现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张新斌研究员指出,“中原学研究承续了经学致用、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以关照现实、引领社会为目的”。
突出应用性,就要紧紧围绕打好“四张牌”,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目标任务,聚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问题,构建中原学与当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体系,为中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更好地支撑中原崛起,助推中部崛起,服务中国崛起。
构建中原学,恰逢其时,意义深远。作为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的初步探索,我们目前对中原学这样一个国内外均未曾有的新学科只能提出一些方向性、目标性的想法,构建科学的、完整的中原学理论体系任重道远。但我们总的目标是明确的: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构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学,为中原崛起、中部崛起、中国崛起提供思想力量和价值引领。它的提出,意味的是朝着上述方向探索的决心。但这样的目标显然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达到的。我们期待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中原学,认同中原学,研究中原学。
(课题主持人:李庚香 何白鸥 王朝纪 课题组成员:宋淑芳 李宁 张柏林 付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