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提升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文化自觉

《中原智库》(2018)  涂小雨2019-11-26

  河南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三千年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高地、经济高地、政治高地。河南地上文物全国第一,地下文物全国第二,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开封现在已经被认定为八朝古都,四大发明全部起源于河南,百家姓前78个全都发源在河南,等等。但是在北宋靖康之变之后,河南的地位逐渐下沉,实事求是讲,至今仍然没有恢复曾有的辉煌,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体现在河南的文化高地地位的丧失,文化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的下降。因此,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需要着力提升文化自觉。

  一、充分发挥河南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经济与精神文化互为补充,可谓我省改革、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两者不可偏废其一。我省提出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发展目标既是对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配合、回应与补充,也是经济发展对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全国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越大越强,进而形成良性互动。一直以来我省都把中原历史文化深厚、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作为本省文化宣传的名片。经过近十年的着力打造,各种始祖文化、根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卓有成效,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我省的现代文化影响在当代基本是缺失的,至少也是乏力的。站在全国范围的视角来看,让人感到河南的当代文化比较没有吸引力,也没有一席之地。

  二、打造反映和体现当代河南的文化特色、文化品牌

  目前我们更多的还是在挖掘和利用老祖宗的东西,谈到的人物、谈到的历史、谈到的文化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遗产,但是这个遗产的挖掘,还只是留停在表面上,浅层次,表现得还比较浮躁和粗糙。仅仅停留在建几个文化旅游区,搞几个文化活动这些表面的、初级的阶段,这不是文化强、文化厚的表现。真正应该做的是沉下来,挖掘文化深层的,可以传承的,可以传播的,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有共识的文化人、文化作品。比如生于唐河县的大哲学家冯友兰。冯友兰的哲学并不是特别高深,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读懂意会,并且到现在依然不过时。这是因为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充满了中国智慧、中国元素、中国风格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是现当代文化之源流,这里既有源头之源,也有流变之流,河南在全国的文化定位,不应该仅停留在历史悠久,言必称千年之前如何如何的历史阶段,而应该真正找到顺应传承的一条稳定的脉络,这里既有不变的、稳定的文化品格、文化基因,更要有反映和体现当代河南的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抓住一个点,形成线与面。

  三、明确文化高地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高地与文化产业并非是纯正向关系,文化产业发达的地方并非就是文化高地,文化产业不发达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文化高地。文化之高,主要体现在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塑造整个民族的文化生态、生存状态、生活模式,对整个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记忆具有根本决定作用的文化基因。我们可以看出,这主要指的是传统的文化内核、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且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也不可以随意创新。当然,这并不是说发展文化产业不重要,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虽然不能决定文化的魅力与水平,但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要明确,文化高地并非和文化产业发展画等号。

  四、尊重文化的发展路向

  文化具有强大的惯性,不可随意强行改造、变革,文化传承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路径依赖的特点,这也是文化的生命活力所在。特别是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和实践检验而形成的稳定的文化结构,就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价值取向。因此,构筑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尊重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向,顺应传统文化特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系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