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文化自信与文化高地建设

《中原智库》(2018)  辛世俊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为“文化高地”建设提供根本的遵循,文化高地建设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赋予建设“文化高地”的重大意义

  提出文化自信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

  一是对西方和平演变的进攻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回击。东欧剧变以来,国际上“共产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历史终结了”的论调不绝于耳。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认历史、歪曲历史,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这两股思潮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改旗易帜。应对西方精神殖民的战略和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必须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是对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倾向的纠正。邓小平在世时,多次指出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危害。从党的十五大开始,我们党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落实,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四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中国近代史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话语权会越来越多,国际社会越来越渴望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加合理的中国方案。把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仅仅归结为经济层面的认识是肤浅的。当今世界对中国的渴求不是简单的经济贡献率,而是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文明的样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在世界树立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为承担更多历史责任做准备。

  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高地的思想前提,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像全盘西方论者认为的那样,一切都与西方接轨,那就没有必要建设文化高地了。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理解文化高地的“高”,主要是认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具体到河南来说,这个“高”就是要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通过打造文化高地为河南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二、文化自信规定“文化高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文化自信的“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中国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的,这三个方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如果说河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那么,我们建设文化高地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河南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厚重的历史文化自不待言。仅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河南就有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精神资源,河南人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入选人数最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了很多先进的群体,是最有正能量的省份。这需要从文化的高度进行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模式,当今中国,要说文化自信的话,河南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是因为河南人的底气和定力来自厚重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对河南人民的浸润与滋养,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河南人的血脉当中,积淀为河南人的气质与精神长相。

  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一个整体的认识。

  中办、国办2017年1月25日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总结概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是核心理念,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华人文精神。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阐释中原文化时应该以此为基准,既不能“拔高”自己,更不能贬低其他的地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每一种地域文化都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自信不是狭隘的,而是普遍的,这是我们建设文化高地必须把握的方法论原则。

  三、文化自信凸显“文化高地”建设的价值取向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离开人这个基础,一切文化都没有意义。我们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首先一条是谁的道路?谁的制度?谁的理论?对什么人来说是好的道路、好的理论、好的制度?离开人民的利益诉求,这些问题都毫无意义。文化自信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基础地位。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目标。离开这个基点,我们就无法理解共产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因人而产生,为解决人的问题而存在。文化高地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没有人,就没有问题。而人的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挨饿的时候,问题是单纯的,吃饱了肚子以后的问题,则往往是复杂的。人越发展,问题越多,对文化的渴求就强烈。文化是人所特有的世界,解决人的世界的问题就必须依靠文化。如果说向上、向善是人的最根本的追求,那么,文化既为向上提供智力的支持,又为向善提供必要的引导。

  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是价值的领域。古人云:“文以载道。”“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价值观自信。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三个层面的概括之后明确指出:“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我们打造文化高地,实际上是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地。必须围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这个高地是精神高地,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文化建筑物甚至文化垃圾。这个高地既要依靠人这个主体,又要体现为了人的这个根本价值,真正让文化发挥育人的功能,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