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新型城镇化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中原智库》(2018)  刘荣增2019-11-26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相伴而产生的必然过程。城镇化可以对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发展,缓解“三农”问题,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从注重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规模数量扩张型向注重城乡统筹、以健康发展为导向的质量内涵提升型转变。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低水平和低速度已经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亟待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应紧紧围绕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发展、持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化新型城镇化带动,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区域发展协同。

  根据很多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水平接近50%的阶段,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而不能相应解决就业、居住、公共服务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社会的稳定,不能相应解决乡村的凋敝,必然导致城乡差异极化。2016年年底,河南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85%,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形式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新型工业化需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需要改革,城乡差距,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拉大。这些问题都亟须通过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把城镇化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进“健康稳妥的城镇化发展”来解决。这不仅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之举。

  一、新型城镇化要在空间节点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城镇化在空间节点上应该同时关注城镇、乡村、城乡结合部三个区域。城镇地区要实现城镇现代化,城镇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基础保障。发挥省会郑州市、中原城市群在城镇化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提升城市的创造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引领功能;形成促进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机制,加大土地、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和综合承载力。高度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迅速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着力推进“半城市化”向完全城市化的转型。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让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就业和转岗培训、保障性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使广大进城农民工能够和谐地融入城市。当前,我省正在实施的“百城提质”建设工程正是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牛鼻子。

  乡村地区要着力促进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将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科学认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尊重并发挥好农村在河南发展中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注重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防止农村的衰落和凋敝,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动摇。加大城市对农村支持、工业对农业反哺的力度,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的协同发展。加强乡村环境的整治,真正提高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品质。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地、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但城乡结合部又是一个重要窗口节点,应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

  二、新型城镇化要在人的城镇化上下功夫

  河南城镇化是在农业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务实推进,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保障。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要跟上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使进城人员真正感到平等,生活得到保障,成为城镇的主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保障乡村建设不断发展,在广大农村普及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厉行城乡节约用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发挥中心城市的增长极扩散和回波效应,为广大农村劳动转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进维护农民权益的新型城镇化,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作为身份转换的条件,探索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新机制。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要在城乡宜居宜业上下功夫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就业为本,建设支撑产业,优化居住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共同富裕。产业支撑和服务保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增加就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根本动力,这就要求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工业的集中性和大规模生产,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着力加快城市新型工业化,扩大就业,为城镇化提供持续的支撑。因此,以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依存、协调推进。

  安居才能乐业。充分发挥房地产业服务载体作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与民生改善和城市建设配套服务,引导房地产业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宜居目标的重要推动者。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要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住房政策,支持他们的住房消费,符合条件的要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使他们与市民共享住房改革发展成果。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有效供应,积极发展二手房和租赁市场。要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管理社区化,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此外,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乡常住人口。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