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中原智库》(2018)  王喜成2019-11-26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党中央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调研时提出的打好“四张牌”,就专门强调了这一重要任务,即“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总书记的这一嘱托,符合河南省情,切合河南实际,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指导意义。河南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能够使之成为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推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倍增器”。

  一、建设新型城镇化面临重大机遇、时不我待

  在当前世界经济可能长期放缓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倒逼机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6年达到5735%,呈深入推进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城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和宝贵,高度重视,奋力抢抓。

  1重大政策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被全社会公认是党的十八大的重大亮点之一。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李克强同志早在2012年9月7日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就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和潜力,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他说,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全球产业调整。虽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中断。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这必将在不远的未来形成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工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有力促进等。我们要抓住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创新转型的大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要利用中原地区市场空间大、区位优势好等条件,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优势,通过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3社会发展趋势。据国外经济学家关于世界发展模型研究,当一国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52%多一点,这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这表明我们城镇化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据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会提高到65%—70%。目前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000多万,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还将增加3亿左右,这种城镇化的规模和潜力,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具体到河南来说,目前城镇化率为4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几年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将有近千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它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应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4巨大发展红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城镇化:一是可以引发巨大的消费需求。有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3-4倍。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将扩大到3倍以上。城市化率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将最终拉动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可替代出口10万亿元。二是可以拉动有效投资。推进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的相应发展,这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多个相关产业发展。有数据显示,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这将带动新增投资超过10万亿元。由此引发的投资增长不仅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也为新进入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总水平可以从现在的10万亿级上升到20万亿级,且这样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左右。三是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如可以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还可以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人,也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享受现代化的成果,我们没有理由不顺应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城镇化既是拉动经济“稳增长”的重大引擎,也是带动力极强的经济“撬杠”,还是我们重大的社会责任。

  二、建设新型城镇化要有崭新理念、勇于开拓

  在看到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毋庸讳言,目前的城镇化还是以“土地的城镇化”为主,建设中存在着重规模轻质量,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问题。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全新的思路和理念,要从“广度”向“深度”发展,不能再单纯强调常住人口,而要强调户籍人口。要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持续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1市场化取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必须积极推进,但这种推进主要是表现在对城镇体系的规划上,对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上等。在建设过程中,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下指标、分任务、一窝蜂,急于求成,让农民被上楼、被城镇化;也不能自然主义,畏首畏尾,放任自流,丧失发展时机。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市场化取向,探索多种实现方式,按市场规则配置资源。政府要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资金可投资项目建设,政府应积极牵线搭桥引入民间资本,但不能以城镇化名义大搞商品房开发。要着重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为持续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产业化支撑。传统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异地转移,进城务工经商。新型城镇化既要鼓励和支持异地转移就业,更要着眼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注重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要强调产业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让进来的人口有业可就,否则城镇化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使新型城镇化建筑在坚实、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

  3信息化贯穿。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但“四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融合、互动、协调中实现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既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固有之义,又是提升这“三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信息化贯穿。河南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原、智慧中原、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推动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推进中原数据基地、呼叫中心和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交通、现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加快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信息化建设高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4创新性发展。要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着力点,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目的,不能再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不能是强迫掠夺式的低价流转,重要的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要让农民在拥有土地、房屋等资产实现与城市对接的同时,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上跟城市接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四化同步推进”,保证粮食安全,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节能,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要努力解决房地产市场泡沫等突出问题,让普通人能够买得起房,使农民能够真正转为市民,在城里切实住下来,并享受城市的各种福利,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建设新型城镇化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稳妥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体制、利益、支撑能力等多种因素,一方面时不我待,加速推进,另一方面要遵循规律,统筹谋划。要以崭新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使规划始终处于“龙头”地位,防止出现盲目发展和低层次、散乱差等问题。要努力破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二元结构、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深层次矛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认真研究,科学规划。要精心制定本地城镇化具体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城市群、区域性大都市、重要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注重文化传统,体现特色,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大小结合,科学分布。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和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综合承载能力。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要通过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研究土地利用。推进城镇化建设,与当前土地趋紧形势相生相伴,土地制约是最大瓶颈。据有关资料,当前我国每年进口粮食6088万吨,如果全改成由国内自给,则还需增加6亿亩耕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另一方面还要科学利用土地。要大力改革原来过于粗放的用地模式,通过市场手段谋求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资源定价,政府可从总量上控制农业用地,以效率为标准进行资源配置,以规模总量为约束条件,但对土地的利用方向要由市场指引。在征地方面,要研究怎样保障农民权益,改变征地过程中产生扭曲市场经济的各种行为。在用地方面,要针对不同用途土地出让价格差别,以及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等问题(如工业用地价格约只相当于服务业、商业用地的11%,相当于房地产开发的14%等),研究制定相关改进改革办法,保证土地科学利用。要严格保护耕地,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不突破土地红线,夯实“三农”根基。要通过尊重市场规律、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大转变。

  3改革二元结构。当前,虽然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但真正的城镇户籍人口只有412%。这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他们只能像钟摆似的飘忽于城乡之间。据有关专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市内部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即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很多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城镇化的发展,甚至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城镇化的核心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和人口,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问题,以及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有序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其次,要避免出现脱离产业基础的“过度城镇化”、有速度无质量的“快而不优”的城镇化,以及过度利用“土地红利”的“房地产化”等问题,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4保护生态环境。当前,我国城镇化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超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与之伴随的是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用水紧缺等众多“大城市病”,致使城镇化发展过程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风险。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实现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把我们的城镇变成“美丽家园”。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市场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