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区域基础能力建设 应在“四个重在”上下功夫

《中原智库》(2018)  刘荣增2019-11-26

  区域基础设施状况是区域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地区增强发展后劲、打造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一、重在多元协同上下功夫

  一是要在基础能力的综合协同上下功夫。基础能力建设本身就包括很多元素和内容,任何一项的不足就可能出现“短板效应”;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是统筹各种基础设施布局的一种有效方法。二是某一单项基础能力要在协同上下功夫。以交通为例,一方面在类型上要多元复合才能聚集辐射拉动作用最强最优,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拥有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多重复合轴或枢纽,经济拉动的作用才最明显。郑州综合物流枢纽地位的形成与此有关。另一方面,要在互联互通上下功夫,郑州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形成以及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机制的建设也是如此。美国物流业发展水平高,也离不开海铁联运、公铁联运清晰、简洁的网络布局和重载化的运输通道,标准化的内陆集装箱在货运通道上的大量使用,以及公铁联运枢纽呈现出的强大换装分拨能力。为此,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目标,就要求我们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的导向,加快推进“四港四枢”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同时还要着力培育智慧交通新业态,来全面提高我省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在软硬搭配上下功夫

  基础能力建设不单单是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基础的硬件和软件,郑州机场、高速、高铁在郑州海关建设之前就存在,但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获批之后,航空物流中心的地位一下子得到确认和提升。围绕综合保税区,我们又打造了航空港综合试验区以及河南自贸区,河南经济发展的态势迅速得到了提升。

  三、重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上下功夫

  郑州的航空、铁路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结合后,郑州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中欧班列、航空物流等优势,闯出了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新路径。目前,欧洲最大的全货航空货运公司——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正式落户郑州航空港区,郑州也正努力把航空港区打造成国际货物转运中心、跨境电商物流中心、航空邮件集散分拨中心、快件公共转运中心。自2017年8月起中欧班列(郑州)由以往每周“六去六回”升级为“日发日到”常态化开行,计划每月从郑州开行31列,到达27列。

  四、重在“互联互通”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多式联运作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一大特色与标签,在规划伊始就提出,要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铁公机”三网联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塑造配套集疏的综合竞争优势。以我省为例,公路场站对航空、铁路枢纽配送分拨不够紧密,铁路专用线尚未引入郑州机场货运区,空铁不能实现便捷衔接;四港联动大道建设滞后,传统货运场站仓储、装卸等设施陈旧,货物转运作业效率低下等,凡此种种,导致多式联运在实现上还存在各种挑战。相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不畅的“最后一公里”,突破规则相互割裂的“最后一厘米”更为不易。由于民航、铁路、公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的相互割裂,各自的运单、载距等差别巨大且无法互认,关检的规则效率也各不相同。例如,铁路舱单未与内陆海关实现系统对接,无法开展铁路口岸进出口分装、集拼业务;航空集装箱规格与铁路、公路集装箱规格不一致,开展空陆、空铁联运需要重新装卸,影响作业效率。今后应以郑州机场、郑州国际陆港为试点,推行货物电子标签制度,对整箱、整车等标准化货物单元进行统一赋码,推进全链条对接、全过程追踪;依托河南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向“三互”(信息互换、监督互认、执法互助)通关模式转变,不断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