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需进一步深化对创新的认识

  苗长虹2019-11-26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我省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需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实施新理念、新战略的核心位置。总体来看,作为内陆地区的人口、教育和科技大省,我省创新资源总量虽大,但高能级创新主体少,创新空间集聚能力弱,创新环境还不够优,创新质量有待提升,激发和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当前,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亟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厘清和深化对创新本质及创新特点的认识,着力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创新是一个动态、多尺度、非线性的交互作用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沿着熊彼特所开创的理论传统进行创新方面的研究,认为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强调创新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是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的行为或研究与开发投入的结果,它遵循知识生产与应用的线性模式,并认为企业是实现创新的唯一场所。显然,早期的创新理论是一种较为狭义的创新观念,它将科学研究和发明看作是外生的,强调的是企业层面上知识生产与应用的单向联结。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大量的理论和经验案例研究,人们发现,创新并不是按照线性模式发生的,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众多参与者和众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并非是独立于经济活动之外的,它们本身就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不仅产生于企业层面,而且也发生于个人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它既受个人、企业、区域、国家以及全球基本知识存量的影响,又受经济活动尤其是经济需求的引导。因此,现代创新理论更强调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广义“创新”观念,它将创新看作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经济活动内在紧密交织的复杂网络,更重视创新的社会性、非线性、复杂性、多尺度性、网络性、系统性和动态性,更强调创新创业的大众性质和复杂性质。

  二、创新活动的性质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和行业异质性

  在学术和政策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的复兴激发了人们对创新活动与地理空间关系的极大兴趣,先后兴起的产业区、创新环境、产业集群、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学习型区域、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生产网络、全球创新网络、创意阶层、创造(意)场、学习场、创新生态系统等研究,无不将创新同国家、城市、区域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结合在一起,并将创新看作是决定和影响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首要因素。然而,虽然人们都在强调创新并在着力推动创新,但对不同的国家、城市和区域,创新的内涵和重点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对技术领先的发达经济体和区域来说,创新的焦点在于促进技术前沿的外移和技术租金的维持;而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和区域来说,创新的核心则在于加速技术追赶的步伐,形成本土技术能力,尽快缩小与发达经济体技术前沿的差距,并能与发达经济体及区域一起来分享技术租金的收益。因此,创新离不开空间并依特定时空情景而变异和演化,空间作为塑造人类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社会关系系统,是各种创新相伴发生的场所。“场”和其对创业精神与创新的影响是反身性相互交织的,这种创业精神和创新的生成,是一个社会和空间嵌入并随时间而演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创新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也会随着知识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难以编码的意会知识如灵感、创意、技能等具有较强的空间黏性,其很难进行远距离传播与共享,空间接近对于这类知识的交换极为重要;而对于可以准确编码的分析型知识,其对空间的依赖性就相对较弱,知识交换对地理距离就不太敏感。正是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其技术机会、学习过程、独占性、技术进步的累积性等技术体制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导致了产业间的技术发展绩效、技术追赶模式和产业升级路径的差异。

  三、地方—全球网络的深度耦合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

  伴随着生产模式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型以及各种类型产业区的兴起,建立在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一方面,以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变化为核心,以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内生发展”为目标,主张自下而上的、针对区域的、长期的和基于多元行动主体的、能够动员内生发展潜力的政策行动,强调政策的关键在于增强“合作网络”和集体学习,将地方化的投入产出联系和学习创新网络作为理论建构和政策行动的两个基本支柱。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发达经济体系产业区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锁定问题和发展中经济体沿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全球/跨区网络及其与地方网络关系的研究兴趣。事实上,创新是一个地方化力量和全球化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同空间尺度上各个关键行动者之间持续的关系构建和战略协同演化的过程,它依赖于面对面交流所需要的地理接近、技术与组织联系所需要的关系接近以及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合作所需要的制度接近在特定时空情景的有机结合。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将多种地理尺度交互作用下全球—地方网络的联结与耦合放在政策的核心地位。

  四、大数据驱动的跨界融合创新是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新前沿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快速孕育兴起,世界正处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庞大的技术和产业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与以往的制造业、服务业创新相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典型特征就是大数据驱动下的跨界融合创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产业和应用领域在发展中已高度跨界融合,并呈现分享经济的新特征。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架中,要将大数据驱动的跨界融合和共享创新放优先位置,以网络经济强省建设为目标,以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为引领,着力打造郑州国家级数据中心,构筑国家中部数据高地,全面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创新发展的新模式,着力打造协同创新的研发和产业体系,促进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努力开创“河南智造”与“智慧河南”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五、制定量体裁衣政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保证

  目前,创新已成为多学科学术研究的焦点领域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新的核心政策工具。但在实践上,通过基于一些创新热点区域的经验研究而形成的挑选赢者和最佳实践模式的区域创新政策正面临着质疑。这种政策偏爱于固定的模式和蓝图,期望将最佳实践作为蓝图进行复制扩散。如强调地方产业氛围对于创新的重要作用,强调研发投入的作用,强调大学、研究所等知识创新机构地理集聚的作用。固然这些政策主张都很重要,但如果仅仅是拷贝典型地区的案例实践,而不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历史和发展路径、制度的多样性以及地方产业的特殊需要,这些政策在实践上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实际上,没有一个理想的政策模式可以不加调整地复制。只有充分重视产业和空间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制定量体裁衣的战略和政策,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