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推进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原智库》(2018)  李政新2019-11-26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首要动力和主引擎。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尽管规模比较大,也有一些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行业、企业和产品,但核心竞争力差、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的结构性矛盾和节能减排压力大、应对需求变化反应慢、产业运行波动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意识,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对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把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瞄准薄弱环节,解决瓶颈制约,打造贯穿于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我省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方向提升。结合省情,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洞察产业革命大势,确立与世界先进制造业同步的策略和目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不断加强,正在形成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给我国我省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对此,决不可漠然视之。要放眼全球、着眼未来,认真探究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产业模式构想和愿景,对接《中国制造2025》框架要求,确立与新产业革命同步的目标,找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参照系,谋划与“领军者”对接的战略途径,结合省情调整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倚重点,尽快把主要依赖投资、土地、能矿等初级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机制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机制,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也许有人会说,我省是一个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的地区,工业40似乎离我们还远,殊不知制造业新的代际变化正在孕育,是做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拓荒者”,还是做“拾荒者”,选择摆在面前。

  二、聚焦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制造业创新实验

  长期以来,我省先进制造业成长最薄弱的就是缺少必要的中间试验环节和协同创新机制,许多好的科研成果和研发思路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没能通过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对此,必须积极调整战略姿态,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高度注重创新实验活动,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要聚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追赶领域,工程机械、冷链食品等特色领域,以优化集成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机制为手段,按照“一案、一例、一策”的方式,通过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养聚集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制造业研发应用基地,大幅度提升产业化和工程化能力,形成制造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三、确立新的制造业发展基准,夯实技术人才基础

  新产业革命条件下的技术目标和组织模式,使得更好而不是更便宜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可预见的智能工厂是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和即时反应的技术设备、供应结构建立起来的,配置了高度复杂灵活的动态智能系统,而“定制化”对研发、生产及供应链灵活性的要求催生越来越多的规模化工厂向“创客”方向演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确立“做新技术、做好产品、做优产业”的方针,让产业“更高”、产品“更好”而不是“更多”“更便宜”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重要机会,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高素质人才是产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何缺少优势技术基础和优质人力资源保障的地方都不可能实现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目标。由于各种原因,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一些产业领域的技术人力基础非但没有提升反而还下降,本来就不充足的高技能工人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流失,越来越多的格式化生产线以及格式化操作挤压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新工业革命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远。对此,必须对全省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使用做出全局性重大安排,培育、造就和汇聚大量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构建为以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新结构,弥补技术人力缺陷,提升制造业人力资本总量。

  四、打造新型制造业空间载体,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

  要把握互联网条件下制造业空间载体演化的新特点,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大趋势,加快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发展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先进技术孵化空间、制造业特色小镇和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要抓住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挖掘我省军事教学科研优势和军工生产大省潜能,充分发挥好军队高精尖技术在制造业创新中的牵引作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加快形成“军转民”和“民参军”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新格局。要注重引资、引技和引智相结合,主动融入全国和国际创新网络,以提升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国内外深度科技合作和产能装备合作,引进或共建一批创新平台,参与制造业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和工业实验活动。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巡视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