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做出重要部署,从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如何加速我省创新能力的提升,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建立适应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体制的支撑体系。
一、建立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资源分配机制
进一步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要按照市场化原则组织,坚持企业主导、产业导向,改变以往政府补贴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决策权限。逐步探索应用技术类项目从目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批,先科研后转化的科研导向模式,改为市场导向模式,即:由企业提出需求并组织,对研究投入和风险负主要责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竞标参与研究,政府视研究的外部溢出效应给予必要的配套支持。
二、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效益分配机制
创新效益分配机制改革是解决激励机制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许可、入股等方式向企业转移,由此在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等周围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中小企业集群,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省许多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向企业转移成果较少。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机制,要制定与创新驱动转型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和《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办法》,优化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成果的产权管理,改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通过产权管理制度改革调动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完善以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利益分享为纽带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创造条件促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许可等方式向中小企业转移。
三、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重大科技问题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对主导产业、优势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必须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强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引导,申请财政科技研发资金资助的重大研发类和转化类项目,必须以产学研合作为前提。开展技术预见研究,逐步建立科技公共资源开发共享机制,发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和“河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目录”,减少重复投入,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办法,构建科学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四、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科研院所体制创新,改革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针对科学研究活动多样性的特点,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服务和转移、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不同科技活动形式,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突出绩效、权重适当、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根据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大力支持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建立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
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权益保护机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把成果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政府奖励的重要标准。积极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科技成果权益保护。推动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不法行为。
六、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发展和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机制
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等措施,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适应创新驱动转型需求调整教育办学模式,将更多财政资源投向职业教育和员工(包括农民工)的终身教育,促进我省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提升为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优势。进一步探索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机制,推进科技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合作,统筹协调科技金融资源,搭建新型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贷款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科技信贷门槛,简化信贷手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风险担保等工作。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信托工具、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融资。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并购以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保险支持。
(作者系郑州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