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中原智库》(2018)  王喜成2019-11-2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南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投入,明确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安排,抓好创新驱动发展载体,建好创新驱动发展平台,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提供创新驱动发展周到服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

  一、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要通过学习、研究和思考,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发展在助推“四个强省”建设中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切实树立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理念,铆足创新发展的劲头。

  1深刻认识创新。创新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动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创新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其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能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其突出特点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增长方式。所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大力投入创新驱动发展之中。

  2强烈要求创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新已成为一种潮流汹涌而来,正在影响着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推动着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与此相联系,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新科技浪潮。如:推动着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制造方式的变革;形成了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产业价值链体系;开拓了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制造业新领域等。可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强烈要求创新,大刀阔斧推进创新,如此方能挺立时代潮头。

  3自觉推进创新。创新既需推动,更靠自觉。由于我国当前激励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尚未充分形成,制约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必须消除“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模糊认识,克服等待观望思想和自我满足情绪,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打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水一战”,让企业主体“动”起来、技术市场“活”起来、科技人员“转”起来、高新区“强”起来、高新技术“用”起来、科技成效和魅力“显”起来,成为用好创新红利的法宝,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做尖兵。只有把增长动力真正从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才不会在过分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老路上“原地踏步”,才能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投入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节约物质资源、环境资源等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约资金投入。河南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在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当前,我国在创新驱动研发投入方面还远远不够,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只占R&D(研究与开发)经费的48%,只有瑞士的17%、美国的25%、日本的37%。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一,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予以落实,同时要争取中央财政创新资金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其二,要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促进创新创业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早中期、初创期新型企业发展。其三,要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政策,鼓励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其四,要积极推进我省“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等上市或挂牌。其五,要推进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二要不断完善投资结构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既存在创新投入不足问题,同时也存在创新投入对经济的驱动能力不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创新投入的使用效率低下。因此,政府要寻求更为有效的投入方式,以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优化创新投入结构,提升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投入资金充分发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要改革完善科技投资评估和评审体制,建立富有成效的科技研发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R&D(研究与开发)投入使用的有效监督,把科技投入、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研项目商业化价值。

  三要加强投资平台建设。建立全省互联互通的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引导全省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广泛交流,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赢。加快全省技术交易市场、孵化器等科技中介平台建设,建立和形成科技、教育、产业、金融与技术转移和推广“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搭建合作创新组织机构,利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监督和制衡,加强产学研用联系,更好地提高创新成果的质量和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创新微观环境建设,完善科技投资环境配套服务,维护科技交易市场有序进行,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要促进科技和金融创新融合。坚持省市联动建立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在高新区、专业镇和孵化器等地建立科技支行,加快开展科技信贷。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机制,引导设立种子基金、重大科技专项创业投资基金、新三板基金和科技股权众筹领投基金,建设科技股权众筹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产业。加快建立全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信息平台等线上平台,建设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河南科技金融部门政策性科技金融平台作用,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全产业链。支持各地级以上市举办或参与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三、明确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安排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整体布局,又要有重点突破。要高度重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动重点领域的创新。

  1瞄准前沿高端。要深入研究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主动跟进、精心选择、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着力围绕河南实施四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建设“四个强省”的战略需求,综合运用承接转移、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加快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大力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颠覆式创新、跨代创新,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要加强前瞻部署,在大数据、云计算、未来网络、高效能源、纳米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点部署,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争取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技术先发优势。

  2注重链条设计。要着重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如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等,抓紧启动实施。要以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编制创新发展规划,突出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生物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种业、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等,集中统筹配置创新资源,持之以恒地予以推进。要建立和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依托国家创新工程研发机构,联合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省级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并以战略联盟和创新龙头企业为主体,在智能装备、创新药物、生物育种、光电集成等领域形成产业创新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及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等,实现三链融合,推动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完善省重大科技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拓宽重大科技专项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重大科技专项配套资金。

  3强化政策支持。要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工程,支持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调整省级一定规模的自主创新资金使用方向,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示范活动,强化激励效应。要实施创新产品采购优先使用政策,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支持力度,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要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启动我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降低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推动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四、抓好创新驱动发展载体

  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要抓好相关企业经营者、科技工作者等微观载体,另一方面要抓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中观载体,同时还要抓好社会发展趋势、国际国内重大发展战略等宏观载体,从而做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

  1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创新。近年来,“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各行各业。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1项重点行动,如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无一不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互联网+”正在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必须通过“互联网+”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首先,要大力提升对“互联网+”与创新驱动联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要把“互联网+”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兴经济业态发展,作为当前稳增长的关键之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发展转型升级,使互联网产业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次,要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与主导产业结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新引擎,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再次,要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应用、信息消费、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经济,走集约发展、高科技含量发展、高附加值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社交网络、O2O等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我省电子商务在全国“互联网+”中的优势地位以及在跨境贸易中的突出作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促进创新创业快速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载体推进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方案,必须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一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做精做强传统产业。二要探索建设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核心装置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积极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做大做强高端产业。三要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充满升级和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四要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加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业转型发展,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网络强省提供基础支撑。

  3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载体推进创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的重大战略,河南地处亚欧大陆桥战略腹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责无旁贷。我们要依托这一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一要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航空港,优化郑州航空港国际营商环境,打造中国物流集散中心,实现交通带物流、物流带城市、城市带整个经济的发展格局。二要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和系统集成延伸,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支持实体店与电商、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要搞好跨境电商资金保障,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申建成功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及时提供支付、税收、通关等优惠政策,提高全省对外开放水平。三要以新的理念和方式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要大力营造大众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众创”“众包”“众筹”等创新组织生产方式和融资模式,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经济形态下的转型升级新优势。

  五、建好创新驱动发展平台

  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运用好国际与国内平台,打造好本省平台,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的平台机制。

  1运用好国际平台。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与国外科技、产业进行深度对接,全面提高我省科技创新合作水平。要按照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来豫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豫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面向全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豫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

  2运用好国内平台。要进一步拓展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吸纳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借力缩小我省创新差距。要积极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知名院校深度合作,引进或共建创新平台,参与新兴产业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主动融入全国创新网络。要加强省部(院)合作。加快形成创新人才集聚机制,面向全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在豫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协同创新模式,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搞好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建设。

  3搭建好省内平台。要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大型央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搭建、创新载体完善,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力争再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领军企业。积极创建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推动产业集聚区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依托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形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新平台,推进研发机构、实验室和设施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六、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创新驱动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良好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1创造科技企业良好的孵化环境。制定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划,支持各地区大力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服务企业、集聚人才和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及枢纽作用,使之成为科技型企业孵化的创新载体。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初期建设、研发投入、仪器购置及骨干团队引进等方面的财政补助力度,培养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落实建设用地政策和孵化器载体房屋可分割转让政策及建立孵化器后补助制度,建设孵化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省孵化器运营机构合作与交流。

  2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组织方式、资金投入方式,完善省市联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体系。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催生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立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跨部门综合决策机制,解决统筹协调不够,缺乏顶层设计问题,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科研项目不聚焦问题等。成立由企业、创投机构、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形成逐级遴选、多部门协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政府和银信机构联动支持、第三方监管实施的新格局。

  3强化政策法律支持保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法律保护至关重要。要采取有力措施,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发明创造等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努力保护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发挥知识产权法院作用,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4加强创新驱动监测、评估和督导。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完善考评和监管办法,建立鼓励产业技术创新的评价体系,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建立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督导机制,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加强对各地各单位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形成鼓励创新、激励先进的评估机制。省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导,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政策、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七、提供创新驱动发展周到服务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良好服务。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打造若干服务支持平台,推出若干服务措施,才能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政府部门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打开更大空间。要支持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围绕激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完善金融、税收、价格、财政、知识产权等管理政策,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聚焦研发、市场、企业、人才四大产业基础,打造支撑产业中高端迈进的政策体系,为企业减负、为制造松绑、为创造护航;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社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加强电子商务等基础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加强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为初创群体提供市场导引、技术支撑、社会交流和融资知识传播等服务;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建立中央带动地方、财政资金引导民间资金的联动机制,辅以政策激励,引导社会资本集聚并投向创新创业;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是人力资本需求高、研发周期短,需要交通、电力、港口等硬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等软的制度环境,需要与新技术和新产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突破,企业自己难以解决。但这一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国内市场巨大,政府应当针对这类企业发展的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来克服,提供孵化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风险投资、制定优惠的人才和税收政策,甚至直接提供服务,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方案,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相融合的手段,采取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形式,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要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把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都调动出来,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的新动力。要围绕创客群体,形成众创、众包和众筹的创新创业的生态与服务体系,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3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要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人才自由流动组合,引导人才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服务,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要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让所有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

  4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的示范效应。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样板,它既有创新要素的聚集,也有创新产业的聚集,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创业资源,激励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服务,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要把我省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特征的“商务中心区”和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特征的“特色商业区”的工作重心放在推进创新驱动上,充分发挥其促集聚、育特色、提服务、强融合的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空间高密度、就业高容量的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河南高校、科研院所优质的智力资源,针对产业政策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并将政策实施逐步走向市场化——通过政府采购动态地获取优质高效的第三方服务,使集聚区开发区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也能够快速成长,更有效率地参与市场竞争。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