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举措

《中原智库》(2018)  孙中叶2019-11-26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打好“四张牌”的基础,是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塑造河南竞争新优势的需要。目前我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而我省还存在着产业创新资源不足、产业素质不强等薄弱环节,亟须通过产业素质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弥补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短板。

  一、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我省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综合运用研发补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引领行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龙头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围绕创新链的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创新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

  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在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联合省内、国内乃至全球若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探索实现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打造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围绕区域特色,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树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和目标导向,围绕企业主体和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改革政府应用性项目的形成机制和支持方式,面向企业技术需求编制项目指南,以企业为主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导向类科技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政府引导、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

  二、构建完整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链条

  打破长期以来的“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思路,构建“官产学研用”五个支撑元素的全新框架,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完整链条。围绕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链。以打造一批上下游完备、特色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的产业链为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基本完善的产业链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优先选择“四个强省”建设的优势产业链,以重大技术、终端产品或产业集群为指引,进行囊括上中下游及服务配套的全产业链条设计,重点突出骨干企业的壮大、重大产品的研发、关键技术的突破等,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链集聚。按照产学研用结合的形式,编制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规划和创新地图,明确各产业链重点研发的领域和技术需求,以及需要培育的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平台、配套体系。

  三、强化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优化产业人才结构。贯通产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强化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教育培养。借鉴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杭州西湖学院等办学经验,积极推动郑洛新高校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大院名所”分校(院、所),构建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客座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多种形式,大力汇聚人才智力资源。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对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支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国内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来豫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等。探索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在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永久居留等方面特殊便利政策。在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国家或地区,建立人才联络机构,实现海外引才工作常态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企业在境外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研发中心,用好外籍优秀人才。

  四、以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使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成创新。一是以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为目标,以提升能力、深化应用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市场主导、统筹协调,围绕总体架构和关键环节,明确开放重点,创新合作模式,优化设施布局,扩展应用领域,加快形成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多元参与、充分竞争的发展新格局,为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催化剂、加速器的作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产品、业态和模式创新,实现产业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型、经济由要素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三是积极培育高技术服务等新业态。服务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商业模式创新最活跃的领域。重点培育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高技术服务业态,带动社会分工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创新。四是实施新业态示范工程,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培育新兴业态,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工程,调整省级自主创新资金使用方向,在全省公开选拔推介一批商业模式(业态)创新示范项目并给予一定奖励,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商业模式(业态)创新活动,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在省科技进步奖中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奖,定期评选一批商业模式(业态)创新示范企业,支持企业探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机制。

  五、大力推进国内外开放合作

  改变以往只注重过度依赖资源、土地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承接转移模式,推行专业化、市场化和集群式、链式承接新模式。在产业承接及产业链式集群引进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扩大环境友好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依托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优势,大力引进智能终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国内外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依托人力资源优势,集群引进现代家居、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项目;依托原材料基础优势,大力引进铝加工、精细化工等精深加工项目一体化布局;依托市场优势,大力引进电子商务、云平台等新兴业态。

  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矿山装备、农机装备等龙头企业率先“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向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持水泥、化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园区,有效释放富余产能。鼓励企业将境外投资获取的资源、产品、技术、营销网络、融资渠道等用于促进省内相关产业发展。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发挥郑欧班列、航空网络、跨境电商等通道作用,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