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以开放视野助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

《中原智库》(2018)  郑秀峰2019-11-26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既是战略选择更需要战术行动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阶段的研判

  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到2009年边规划边推进,到2010年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到2012年决定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街),180个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6年,河南产业集聚区的投入资金占全省投资规模的50%,就业人数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33个,这些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强,产业优势明显,构成了河南工业的“脊梁”。2016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7%。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经济最有活力、最有竞争力、最有带动力的平台载体和重要引擎。

  河南产业集聚区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有近120个布局于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大力发展,给周围县(市、区)创造了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已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实践证明,河南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载体,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内在要求,符合河南省情,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机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有效的创新组织机制和协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仅使河南摆脱了“低、散、小”的工业发展模式,大步向先进制造业大省迈进,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创新驱动的动力源、转移就业的容纳器,不但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升级起了支柱和引导作用,而且为河南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创新中心、河南省发改委工业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组织,有省内8所高校和省发改委组建的18个调研团队,对全省18个地市180家产业集聚区2431家企业进行了大数据调研。根据对河南省180家产业集聚区的调研研究,我们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做出的基本研判为:规模不断扩张,集聚态势初步形成;部分产业集聚区过于依赖低端生产要素,产业关联程度较低;产业集聚特征不突出,具有明显的“集而不聚”现象;政府强力引导,部分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思路不够明确;产业集聚需要的要素保障支撑力度不够;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从“地理因素”—空间聚集和“经济因素”—产业联系两个维度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发展阶段划分,通常将集聚区分为三个阶段:地理集聚但未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集群发展阶段;地理集聚并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企业集群阶段;基于高度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扩展产业集群发展阶段。按照这个标准,河南产业集聚区处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准第二阶段。

  按照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国内一般把产业集聚分为四个阶段: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的成长阶段、产业集聚的成熟阶段、产业集聚的衰退阶段。按照这个标准,从整体综合角度研判,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处于产业集聚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纵向联系的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开始在该地区集聚,区域的牵动能力增强,集聚作用也越来越强烈,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开始在该地区大量集聚,呈现出一定的规模,随着这种集聚企业数量的增加,集群形态开始显现,纵向产业链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

  (二)“重开放”战略倒逼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兵团式发展是内源动力、外部驱力、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发展已成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突破瓶颈的不二选择。

  早在20世纪初期,国内学者就提出了“二重开放”概念,一国经济的开放分为国民经济层次和内部各区域经济层次,在国民经济层面,是单纯的国际化,但在区域经济层面,则属于某种“二重开放”。一重是面向其他国家的开放,即对外开放或称为国际化,另一重是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即区际开放或称为区际化,区域经济“二重开放”同时诉诸两个市场,分别为国内区际市场和国际市场。

  开放经济与产业集聚是互补关系,对外开放通过技术溢出、影响劳动力需求量和基础设施规模报酬递增特性引发产业集聚。区际开放通过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两个地区分工,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生产,导致特定产业在某个地区的集聚,而两个优势相同的地区则通过上下游和前后相关联效应促进产业集聚。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集聚。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区域开放程度的不协调,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河南与沿海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大家一直认为,开放是由地理区位决定的,实际上,开放既受不断变化的区位条件的影响,也受不断变化的制度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内陆只要打通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各种国际大通道,就能改变区位条件,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开放程度比沿海高得多,当前,内陆和沿海的区位各有各的优势,而且就面向亚欧大陆的开放而言,内陆有显著优势,“重返内陆时代”是内陆地区走向繁荣的内在诉求。

  河南位于欧亚大陆桥东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延伸的腹地和端点,河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作用无可替代。“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建立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并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全方位、多产业的综合发展经济走廊,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良好的战略选择和实时的战术行动是河南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开放视野中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选择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河南省正在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积极实现产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由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由粗放消耗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由主要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依靠优质综合服务招商转变。在各种转型的背后,开放是助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的重要驱力。

  (一)力促“二重开放”发挥更大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在金融、服务、娱乐等方面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集聚,但是工业仍然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根据周叔莲等(1990)的标准,可以把判别标准定为14,即凡区位商大于14的产业判断为具有产业集群。通过对河南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的第二产业的区位商系数在逐年增加,1995年为074,2005年首次突破1,达到103,2014年达到108,表明河南第二产业的集中程度在不断加强,产业集聚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河南省区际开放度从2001年的0287提高到2013年的0410,国际开放度从2001年的0027提高到2013年的0053,说明河南省的开放程度在不断地提高。

  但是,河南与发达地区横向相比,开放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仍然不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仍然以投资驱动为主,区际开放、国际开放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因此,应进一步转变区域开放思维,由以前重点关注扩大国际开放转变为国际、区际开放并重的高质量开放,依靠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及优惠政策来促进出口并吸引外资以大幅提升国际开放水平的做法已不可持续,提高区域开放的“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应当逐步突破地方行政壁垒的阻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区域经济协同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对外开放对产业集聚区的高水平集聚效应,使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河南处于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连接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扩大开放和深化区域合作,坚持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地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一带一路”推动河南与沿海、沿边地区联动发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全面促进河南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水平,以开放带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将开放作为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的重要把手。

  (三)升级自主创新体系,打造创新生态

  河南产业集聚区的产业优化升级,不仅要实现从品质到品牌的转变,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升级自主创新体系。

  河南产业集聚区的优化升级,要以支持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为主,产业主体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集聚优势、高集聚度的产业集聚区。同时,要积极吸引外来企业嵌入,并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实施双向嵌入,以开放带发展,以发展促品牌。

  河南产业集聚区已经建立了相对立体科学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应力图在创新能力上达到新高度,一方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龙头企业创新,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为经济发展培育持久创业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着重培育创新平台,包括将双创与产业集聚区结合、与企业研发机构结合、与孵化器结合、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合,同时构建科技与金融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在产学研和产金结合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河南产业集聚区良性发展的技术和资金支撑体系。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