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深刻认识和把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中原智库》(2018)  王喜成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这次做出的关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的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升华。它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供给、需求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需要我们进行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战略调整,同时也将深刻影响我国今后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从来坚持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判断社会阶段的重要依据。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主要矛盾,在全国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而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我们党又曾经几次做出过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论断。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的论断:“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一次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作《决议》的论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有一次是“文革”期间关于“阶级斗争”的论断。其实,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纠正“文革”的错误判断,是为了拨乱反正,所以它基本是恢复了八大的论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表述,决不仅仅是字面上表述的不同,而是影响极为深远的重大问题。如1956年党的八大上的论断,使得中国实现了由革命到建设的重大转折,从此我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后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包括“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和后来的“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而“文革”期间的论断,使我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内斗、内乱,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到1981年的论断,又使我们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以至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当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人们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社会发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做出的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是非常及时和科学的,为我们在新时代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首先,这个论断是基于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GDP总量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了现在的80万亿元,增长了217倍,人均达八九千美元,全国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等现实情况做出的,我国现在面临的已不再是生产落后的问题,而是一些地方一些方面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这个论断又科学分析了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激发和产生了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丰富的社会需求,进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状况出现了新的质的变化,即人民不但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今后我们不仅要解决好一般的生活需要问题,而且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次,这个论断也是非常客观冷静的。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我们还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思考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这个变化对我们的重大和深远影响,这是一个牵涉到我们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变化,我们的一系列工作都要因此而调整,重点因此而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要顺“变”、促“变”,对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适时进行调整变革,以“变”应“变”;又要立足“不变”、坚守“不变”,继续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经济基础,坚持做到在与时代同行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一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坚持把蛋糕做大,解决发展的不充分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到实现现代化至少一百年。所以我们现在还要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现在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但用13亿人一平均,目前我们的世界排名还在第72位。而且我们还有约4000万人口没有脱贫,即使近年来已经脱贫的几千万人生活水平也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等,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只有用发展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发展将是我们这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永恒课题。

  二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移后,尽管我们还要坚持发展,这不容动摇,但发展的内涵要有显著的不同。今后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坚决破除唯“GDP”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决不能为了发展让人类自己把自己送到末路上去,也不能让人们把自己挣的钱都花在为自己治病的医院里。这方面过去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以至于人们对于雾霾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都深恶痛绝。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坚定地实施报告所提出的各项重大战略,如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今后的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把蛋糕分好,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当前社会不平衡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从大的方面讲,有城乡的不平衡,有地区的不平衡,有行业的不平衡,有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等等,尤其是在分配领域,贫富悬殊突出,这种问题决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否则将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解决不平衡问题非常紧迫。我们今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不懈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更好兜底的社会保障。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使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地区间协调共同发展。要着力完善社会治理,促进公平正义,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