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创新既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生命。十几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到全面创新的不断完备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范畴,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党在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国学者躬逢盛事,不应辜负这个时代。当前,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回答和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理论支撑,为党和国家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合理建议,为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提供知识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一、要推进社会科学体系创新
一是学科体系创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就曾明确强调,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是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夯实“三个自信”,必须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有调查显示,国际受众借助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经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在西强我弱舆论格局并未根本改变的语境下,必须要善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
三是学术观点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而言,学术观点创新已成为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努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不断创造体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新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筑牢根基。
二、要推进多元化创新平台建设
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自身科研资源,联合组建产业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产业咨询服务中心、创意技术转移中心等研究与服务平台,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要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繁荣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能够带出一支队伍,带动一个学科,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作为社科学者,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就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开展富有时代性、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不忘发展本土理论;应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在完善学术体系的同时,培养出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后备军。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把政策做得更实一些,把环境营造得更好一些,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担使命,有创见、有作为。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方向,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问题;锐意创新,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四、要改进科研评价机制
改进科研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进评价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统筹协调好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切实将质量导向、分类评价的要求和标准体现到学科评审、教学评估、人才评价、机构评定、项目评审、成果评奖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鼓励社会科学界积极开展评价改革,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作者系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