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三大使命

《中原智库》(2017)  张新斌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是我党历史上首次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我们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认真领会,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身体力行,不辱使命。

  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时间里,将中国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的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研究者,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体系、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懂真信”,才能有坚持、常探索;有底线、常思辨;才能真正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科话语,并以此引领世界学术潮流的发展。

  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每一位研究者,由于所处的国度不同,所处的社会不同,其研究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的研究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研究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大事,要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指导思想,要出精品,出力作,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研究成果,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正成为人民的学者。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在研究中,选择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找出人民群众所关注,党政决策部门所头疼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导向,如果细化,可以包括:一是以问题为表症,有规律的重大理论关切,以及重大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二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三是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应该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必须解决的问题、必须关照的问题,也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点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和超前意识,我们只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断理解,不断探研,才会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收获。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三个使命,才能真正完成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才能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真正成为自立于世界学术丛林中最耀眼的常青之树。

  (作者系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