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一重要论述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在这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需要思想而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思考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的。同样,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必须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分量、思维成熟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进,关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系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既要高度重视自然科学,也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回溯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关系着一个民族基本价值观的传承和维系。只有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人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因而它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与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在这个关键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极为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崛起。国内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党的执政难度和风险都在提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加速推进,而改革越深入,越需要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改革提供强大智力支持。首先,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有效的思想先导。3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突破,是我国改革一步步深化的基本轨迹。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面对思想观念的障碍、体制机制的痼疾,只有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创新力度,不断发挥其引领思想、提升认识的重要功能,才能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的观念,从而积极投身到改革发展大潮中来。其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有力的学理支撑。破除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难题,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智慧;不仅需要大胆的实践探索,而且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研究和回答的实践课题、需要提炼和概括的实践经验,只有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加强前瞻性、可行性、应用性研究,才能解决“怎么看”和“怎么办”等重大问题,从而促进改革向前推进,并做到“蹄疾步稳”。再次,繁荣发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力量。面对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破除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利益梗阻,只有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力度,进一步做好解疑释惑、凝心聚力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改革信心,树立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凝聚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二、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地方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够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够强,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学风问题比较突出等。主要表现在:
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现实中二者的社会地位差距还比较大,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工作上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措施还不够有力。目前还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没有社科类全国综合性大奖,一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政策缺失或难以落实,一些地方淡化、弱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致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较难大力推进。
二是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上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和错误思想。有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能自由发展,只能导致思想控制;有的片面理解“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为应该区分清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只可适当提出坚持,否则必然束缚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影响繁荣发展;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等。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在传承文明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创新理论方面做得比较差,创新能力严重滞后于实践创新要求。在研究方向方面,存在着注重基础学科、轻视应用学科的倾向,认为搞应用学科是没有学问,偏好经院式的研究方法,缺乏对学科建设的科学认识;在学术成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平平庸庸有余、精品力作不足等问题;在咨政建言、服务决策方面,存在着隔空打炮、隔靴搔痒等问题,缺少真知灼见;在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不协调等问题,缺少名家大师;在学术生态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焦虑浮躁,甚至跟风市侩、学术不端等问题,缺少潜心治学。
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较为薄弱,学科布局和科研组织尚不适应新发展的要求;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僵化和无序现象,管理、科研的体制机制和组织方式严重滞后于现代科学事业发展要求,评价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五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存在较突出的薄弱环节。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这里不但聚集着在哲学社会科学界80%的人才和80%的研究成果,更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使命。然而,目前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虽然一般高校都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教师队伍人员少、层次不高、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学科建设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存在着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问题。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散、乱问题等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统一、规范、权威的教材体系,不少学校还在继续使用自己选定的教材,课堂上西方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价值理念盛行。在教师体系建设方面,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有错误思想观点流传。在课堂学习方面,一些学生受价值多元化和错误思潮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没兴趣、不愿学,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在人才待遇方面,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职称评定和选拔优秀拔尖人才标准不够科学,导致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激情不足、热情不高、队伍不稳定等。以上问题都突出制约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作用发挥。
三、切实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既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推进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绝不能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坚决反对和抵制政治上的“宪政民主”、思想上的“普世价值”、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着力推出优秀成果,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引领时代、高瞻远瞩,体系完备、科学严谨,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其次,要把握好一些重大问题的原则导向。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践行群众路线,做党和人民的“思想库”“智囊团”。二要坚持遵循规律、求真求实。深入研究和把握客观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要求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三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相互切磋和争鸣。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五要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再次,要充分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六大特点。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等马克思主义资源,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坚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善于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切实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四、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
繁荣发展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应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彰显以中国梦为标志的中国价值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和影响,努力形成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价值,吸收国外有益思想文化元素的哲学社会科学。
一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我们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根本性、长期性的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
二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同时,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做到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三要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任务,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造福中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认同基础,并在服务人民中形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
四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加强对当前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对策建议。
五要着力推出优秀理论成果。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服务社会,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增强全社会尊重和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同时要以开拓创新精神,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予以推进。
一是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新成果,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二是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要把握好创新的基本要求,把实现“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作为生命线,把回答和解决好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突破口,把推动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着力点,把发扬良好的学术精神作为动力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更多有思想含量、有理论深度、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推进研究理念创新,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推进研究体制创新,改革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管理体制,建立国有、民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并存的多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推进研究机制创新,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巩固传统学科,加强新兴学科,支持交叉学科,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推进研究方法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创新。推进研究管理创新,建立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协调管理机制,从规划制定、课题设计、人才配置、经费支持、成果转化、宣传推介等方面,统筹国家和地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科学评价体系创新,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是要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改革。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
四是要搭建好理论工作“四大平台”。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统一到一个大平台上,借助网络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使理论工作和舆论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舆论跟着理论走、理论靠着舆论推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动研发和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大数据成果,加强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参考、交流和运用的开放性网络平台建设,强化人文科学智慧与自然科学智慧的有机融合,彰显学科优势、整合人才资源、促进协作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以及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传统学科不断焕发新活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迅猛发展。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
六是要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库体系。要把推进新型智库建设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着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型高端智库。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