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打造“中原学” 建设思想河南

《中原智库》(2017)  李庚香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推动作用或误导、阻碍的反作用。从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没有先进的、成熟的思想作支撑,任何统治都难以存在和持久。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变革,都离不开思想的引领。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亟须思想的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学,实现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必须探索中原发展哲学,构建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根脉、中原气魄的“中原学”。建构“中原学”,对于振兴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炼中原文化精神、引领河南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中原学”,即在地域上以河南为中心,同时辐射广义的中原地区,以中原文化为研究内容,以河南乃至全国的中原文化专家为研究主体,将当前以各自的学科方法研究中原文化的专家整合为一个“中原学”研究群体,形成研究中原文化的高端团队,以继承和发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现代中国文化为指向,以凝练中原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直接目标,以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追求,构建具有中原特色、时代风貌的“中原学”。

  发展“中原学”、建设思想河南可以重点打造三大载体:一是建设中原智库,二是实施创新工程,三是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学派。

  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原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成大事者,不可不用大谋。商鞅一策变法强秦,诸葛亮一对三分天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帝王,如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成就大业,都有强大的智囊团辅佐。“现代智库”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提出的,它应用的是一种集体智慧。现代智库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政策性的,强调实用性、对策性的经世致用研究,为相关问题提供最优化的理论、策略和方案。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年初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当前,建设中原智库,正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建设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定更加正确的战略、更加巧妙的策略,从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建设中原智库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抓: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具体包含:其一,要有“江山”意识。中原智库是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地方性智库,是国家发展地方特色智库的重镇,对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中原智库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明确中原智库与其他智库或文化建设之间的界限,明确中原智库的内涵与外延,打造河南的区域文化形象。其二,要树立和谐发展的目标。中原智库的建设要高举绿色与和谐的大旗,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赢的发展目标。中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倡导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发展理念,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投资心理。其三,要有世界眼光。建设中原智库,要从中西文化比较与会通的视角,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河南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文化输出能力还较弱,文化仍是中国崛起的短板。在中原智库的建设中,可以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加强中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输出能力。

  二是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信息共享、协同创新研究三篇文章。具体包含:其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带人走出困境的最好向导,只有看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才能为积极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最终走出一条新路来,理论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实践相结合。其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努力建设一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其三,协同创新,主要是解决跨界融合问题。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机制,打破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深入探索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模式,建立跨界融合的学术团队。要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以优势学科为重点建立协同创新体,集中不同学科的力量,建立选题沟通机制、队伍共建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项目评估机制等,进行跨机构、跨地区和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逐步形成集群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二、加快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结合河南社会科学实际,应探索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优化学科布局。其一,加大对河南知名学科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的扶持力度,比如史学、法学、逻辑学等,力争实现部分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研究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其二,要加强具有特色优势的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增强科研的后发优势。其三,重视跨学科研究。全民族创新思维,离不开跨学科研究。局限于一种学科之内,对其他学科内容不甚了了,是不利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二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工程。理论观点是否有创新、科学上是否有新发现,并不在于文章有多长、部头有多大。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000字,《论语》也不过15000字,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理论的文章也不过几千字,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我省理论界并不缺乏研究成果,而是缺乏足够多的原创性、严肃性的东西,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品成果。解决的办法,就是鼓励和引导学者潜心研究重大问题,写出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著作。一代学术大师郭沫若、孙冶方、范文澜曾经提倡“一本书主义”,即主张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多年,最终写精一本书。他们提倡“一本书主义”,本意并非只是写一本书,而是为了做到宁缺毋滥。司马迁写《史记》用时20年,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耗时19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方才形成传世巨著。这种能量积聚,是勾践的“十年教训,十年积聚”,是楚庄王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如何打造这种“心系一处”的“聚焦”功夫,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三是实施名家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就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具体到河南省就是要实施名家工程,要培养造就一批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优秀社科人才,争取每年在省内、国内推介3~5位学术名家。理论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关键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入心入脑。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大家,要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而不是浅入浅出或者深入深出。在实施名家工程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理论“大V”,努力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加强正面的网上理论引导。

  三、努力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学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需要人才,更需要天才。因此,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如何推介中原百家、推出中原思想家群,打造中原学派,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河南历史上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不少大家、名家,但当代还缺乏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思想大师。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学派就是要通过打造学术团队的办法为河南名家、大家的培养奠定基础。随着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现代人才的竞争已由单个人才的竞争上升为团队的竞争。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就要先推出学术团队或学派,通过团队建设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是人才培养的现代模式。而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学派的目的就是培养、推出河南省各个学科的名家、大家,就是要培养人才和凝聚人才,为河南省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支撑。

  打造中原百家即塑造河南思想界的名人、名家形象,集百家之力推出河南的文化名片,打造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强省。打造能够代表河南思想与文化成就的名人百家集体,既要宣传河南历史上的思想名家,更要培养与打造当代思想大家。历史上的名家如伏羲、黄帝、老子、庄子、韩非子、贾谊、韩愈、二程、范仲淹、许衡、冯友兰等,都是中原百家的代表人物。

  中原思想家群主要指中原思想的板块和团队。中原思想家曾经在不同时代以集群的形式涌现,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南在历史上是出思想家群的地方。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汉代的贾谊,北魏的拓跋宏,唐代的韩愈,宋代的二程,近代的冯友兰等都是中原思想史上的精神恒星。正是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引领历史上的中原人民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形成了中原地区不同的思想流派。建构现代“中原学”,一方面需要梳理传统河南哲学发展的脉络和派别关系,推出传统中原思想家群,另一方面也要构建现代中原学派。当前,南振中、张海、二月河、王立群这些人文专家学者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一批全国一流的法学家,如张文显、赵秉志、樊崇义、王振民、付子堂、刘海年等,构成了中原法学家群,他们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中原历史上的商鞅、李斯、韩非子遥相呼应,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法学力量。思想家是社会进步的晴雨表,是社会的智者。他们与时代同呼吸,代表着群众的愿望,反映着时代的期冀。他们纵横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家、法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美学之间,能够提出一般学者提不出的思想,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中原学派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是指有着河南地缘关系的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方向或相同、相近学术主张的学术团队。古今中外的经验说明,实现理论创新需要活跃思想,而思想的活跃需要健康的思想流派的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学派建设不是某一个机构或者学者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要求。河南历史上的宋陈学派中的道家和郑卫文化中的法家两派,在历史上影响很大。结合河南优势学科的发展以及河南学术发展缺乏大家、名家的现状,可以打造学术团队,以此来代替推崇个人发展,重点打造中原法学学派、史学学派、文艺学派等中原学派,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在全国有鲜明影响力的中原学派。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