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弥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而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弥补产业短板对于我省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短缺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已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短板”。加快“补产业短板”,是我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补创新短板,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近以来,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郑汴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级研发中心数量实现翻一番,但我省创新能力和投入水平在全国仍位于中后列。2015年,全省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2%,不仅低于江苏、山东等发达省份,还低于湖北、安徽、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因此,加大创新投入,补齐产业创新短板,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至关重要。
一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在我省具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如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通过原始创新、材料创新、集成创新,保持持续的领先能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如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产业,逐步改变过去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战略,通过品牌和营销创新,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化;在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航空航天、先进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紧跟国内外前沿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新优势。
二是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依托郑州航空港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等多部门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引领市场需求的标志性重大产品,重塑河南产业竞争力。
三是推动服务和管理流程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将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高效连接,彻底改变或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因此,未来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行业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应大力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实现由单一生产向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物流、售后等一体化服务转变。
二、补品牌短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建立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数量持续增加,累计培育中国质量奖提名奖5个,培育认定驰名商标20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6个。但与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品牌培育能力远远不足,应借鉴浙江等地的做法,大力实施“名品”“名企”“名家”培育工程,打造产业升级版。
一是实施“名品”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强省与质量强省双轮驱动、同步推进,重点在电子信息、服装服饰、食品、现代家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品和服务业领域,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打造一批品牌“航母舰队”,开展“护航品牌”行动,建设品牌强省。
二是实施“名企”培育工程。鼓励我省龙头企业在城市新区、“两区”等地发展总部型经济,支持企业把研发和营销扎根本地,到省外、境外创建子公司和生产基地,拓展市场。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的区域总部和中国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总部。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通过收购国内外相关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等手段,实现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跨国公司。
三是实施“名家”培育工程。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实施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中小企业培训工程,采取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双向挂职、国内外高端培训交流、典型企业学习考察等方式,加快培育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知名企业家队伍。
三、补盈利能力短板,发展新的业态模式
盈利是产业或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受国内外有效需求不足、去产能等因素影响,我省多数产业尤其是工业盈利水平持续走低,而智能装备、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逆势上涨,保持良好盈利水平。2016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7%,尽管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利润下降的局面,但仍保持较低盈利水平。为提升新常态下我省企业盈利水平,急需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盈利点。
一方面,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在服务业领域,推动“互联网+”在物流、商业、金融、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在农业领域,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因地制宜,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农业+”等多种混合形态,加快推进“文创+科技”“互联网+创意”“创意+旅游+时尚”“创意+设计制造关联产业”等发展模式创新,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和创意产业园区。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支持企业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引导企业发展在线维护、连锁销售、特许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工业旅游、楼宇经济、专业化的总集成总承包和管理服务等新型模式,增加盈利空间。
四、补产业资本短板,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
投资对于我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重要。产业领域是民间投资的重点领域,其中50%左右是制造业投资。目前,我省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新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投资短板。2016年上半年,我省民间投资大幅回落,增速仅为44%,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市场环境偏紧,加之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以及民间融资“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市场化基金化的产业资本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种子资源”作用,引导设立更多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河南省中原科创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基金作用,建立“中小微企业池”和“项目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扶持。
二是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联动机制。发挥政府为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搭桥牵线”的作用,借鉴福建、浙江等地的做法,建设一批“科技银行”,推动科技创新、金融和产业的有效对接。
三是保障和支持实体产业资本投入。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土地优先供应等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产业领域,让这些领域具有与虚拟产业竞争的条件和回报,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制度上给实体产业新的定位、新的发展空间、新的投融资渠道,为投机性强的虚拟经济降温。
五、补人才短板,夯实新的智力支撑
人才资源是支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但与“北上广深”以及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我省产业人才队伍呈现出总量与人口基数不匹配、结构性短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如我省“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仅占全国总数的1.42%、0.38%。因此,要紧紧围绕“四个强省”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大力引进拥有科技成果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优势支撑产业,引进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
二是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和高技能人才。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加快发展一批创业型大学、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发挥我省人力资源大省优势,加强产业领域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大批“大国工匠”。
三是着力汇聚和利用各方人才资源。鼓励我省企业采取智力众筹、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周末教授等多种方式,柔性汇聚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同时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外建立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同时,要紧抓中央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机遇,着力为人才“松绑”,使人才“名利双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动力。
(作者系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