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努力郑州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雏形,进入到集聚与扩散并行的都市区发展阶段,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周边城市对接融合不够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既不利于实现都市区既定建设目标,制约增长极功能形成与发挥;而且不利于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影响整体效能提升。对此,应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竞合关系,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加快推进战略合谋规划对接、产业一体错位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大力推进多维度的融合发展,尽快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集约节约的新格局。
一、深刻认识郑州都市区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融合发展是遵从城市群演进规律、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效能的必由之路
研究表明,“城市群”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无论是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还是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融合态势明显,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处于发育阶段的中原城市群,也应遵从这样的基本规律,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发展,郑州都市区才能够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城市才能够更好地彰显特色、更好地形成比较优势。
(二)加快融合发展是顺应中原城市群阶段性新特征、推进国际商都建设的基本途径
随着我省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已经由序列分布转为首位分布,即从曾经的“双中心”结构,演变为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未来一个阶段,郑州须高起点实施国际商都发展战略,重点强化国际物流、综合商贸、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化城市等战略支撑,巩固提升全国交通枢纽地位,积极构建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国家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金融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所以,不仅要坚持优化都市区内部空间结构,还必须打破行政边界壁垒制约,积极与周边城市融合对接,开门建设都市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生产力优化配置,形成中心带动周边、周边支撑中心的互促互进发展局面。
(三)加快融合发展是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新阶段,基本取向从“速度优先”转为“质量优先”;首要任务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发展格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支撑条件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矿资源;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就我省现实条件看,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新取向,仅依靠某个城市甚至仅依靠一个郑州都市区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坚持都市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对接,通过合理分工、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来实现。
(四)加快融合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瓶颈制约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省存在着结构粗放、层次偏低、同构严重、创新能力薄弱、公共供给存在短板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依赖以初级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增长机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之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以邻为壑,未能实现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导致要素供给不足与资源利用率不高并存,投资过度与产能过剩并存,市民化程度低与人口局部过度集中并存。对此,应把加快城市群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破解我省经济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协调、管控和引导,铲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降低城市间交易成本,解决供需错配与空间错配并存的矛盾,集聚区域发展新动能。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认同基础比较薄弱。与国内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相比,思想认同和社会参与不够,对接互动自觉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整体谋划。各自为战倾向依然明显,产业趋同现象依然严重。已出台的郑州都市区建设规划实施范围封闭在自己的边界范围内,缺乏对周边城市主动对接的规划内容和操作对策。周边城市虽有与都市区对接的想法,也多局限于局部或近期的问题,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不够。三是统筹协调滞后。不少兄弟省份已制定出台了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同城化的专项规划,设有专职协调的组织机构,有专门的支持引导政策,我省这方面显然落后。四是尚未形成正常合作机制。如定期协商机制、部门间的日常联系机制等,在规划、投资、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也缺少应有的协调办事机构和区域性法规支撑。五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受行政区划、部门利益等原因影响,存在基础设施对接滞后、要素资源流动不畅、生态环保治理不同步等问题。
三、推进郑州都市区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的基本取向
(一)凝聚思想共识
破除各自为战、以邻为壑的封闭思维,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自觉地把推进融合对接发展作为事关各城市发展和全省大局的战略任务去把握,注重区域发展协同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在互动发展中拓宽新空间、在融合发展中集聚新能量。
(二)实现规划对接
科学调整和修编现有规划,为推进融合互动发展提供蓝本。建议修订郑州都市区现有规划,把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对接融合、开放建设都市区作为规划修编的重要内容。周边城市要按照全省“一极三圈八轴带”的总体布局要求,主动加强与郑州都市区规划方略和建设要点对接,调整发展侧重点和现有产业布局、城镇体系、交通建设等专项规划。
(三)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合作开发平原新区、郑洛工业走廊、郑许先进制造业承接区,协同建设沿黄、南太行、伏牛山生态旅游带等重点区域,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合理分工,促进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共同打造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协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和跨区域科技服务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新型研发组织、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协同推进创新创业。
(四)着力推进同城化进程
一是以交通体系建设为先导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启动都市区到周边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城际公交一体化工程,以郑东新区和郑州航空港区为节点构建半小时或一小时通勤圈,实施“环郑州都市区快速轨道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构建同城化、立体化、多方式、门到门的立体交通体系。二是全面推进信息同享。加强跨城市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推进跨城市广电一体化和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把电话同城覆盖到都市区与周边城市。三是统筹市场体系建设。统筹重点商贸服务设施和项目建设,优化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布局,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系统,协同发展会展经济和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新型商贸业。四是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实施跨城市、跨流域的重点项目,协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共同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五是协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构建多元参与、区域协同、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积极推动城际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快实现城市间养老、就业、低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救济救助的互认和兼容。
(五)构建统筹协调机制
成立省级层面融合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并设立专职的协调机构,统筹融合发展的规划、协调、实施、考评、宣教工作。建立省、市两级联席对话机制,将融合发展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构建区域成本-利益分担机制和财税分成机制,支持跨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共建共享、产业有序转移。加强人才政策对接,鼓励人才流动和柔性使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异地合作办学。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和民生工程为重点,谋划和实施一批跨区域重点融合项目和重点合作区域,大胆突破现有行政界限的束缚,积极开展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