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构建“1+1+3”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原智库》(2017)  刘云2019-11-26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河南省情及当前经济形势,并充分借鉴全国及其他省区的经验,按照“重点优先,协同推进”的原则,未来5年,我省应确立起“1+1+3”基本架构,形成“一极、一群、三板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极”即郑州都市区。设立这一层次,主要是因为我省在全国城镇化格局中处于沿海三大城镇化群极化扩散效应的覆盖之下,周边地区又面临关中、武汉等城市群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的竞争,同时还面临全面融入一路一带、培育中西部新增长极和多项国家战略的机遇。提高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必须继续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充分借鉴外部动力的同时继续培育和增强内部动力,把郑州市培育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

  “一群”即中原城市群。从空间结构上,就是“一极三圈八轴带”。按照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向心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建设,构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一个半小时合作圈。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把中原城市群培育成为国家级城市群。

  “三板块”即引领发展区、转型发展区和新兴发展区。

  ——引领发展区。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漯河6市,面积4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24万,分别占全省的269%和352%。该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创新资源比较密集,是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区、区域中心城市所在区。未来5年,应发挥综合优势,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充任创新发展新尖兵,在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走在前列,重点加快提质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和全省经济发展。

  ——转型发展区。包括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7市,面积3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4万,分别占全省的216%和230%。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旧常态下曾经对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新常态下传统的支柱产业已经明显老化,去产能任务繁重,必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通过加快培育接续产业,重振昔日雄风,恢复往日活力。

  ——新兴发展区。包括南阳市和黄淮四市,面积8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39万,分别占全省的515%和418%。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占比大,但新常态下过剩产能负担轻,后发优势突出,尤其是去年以来发展速度较快;而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看,该区域正处于起飞初期,下一个阶段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待引领发展区经由快速发展期进入平稳增长期后,这一地区将成为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

  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依然保持着向好趋势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我省上一轮经济发展曾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资源型地区已经显示出老态;发展条件较好引领发展区或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在历经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也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区间;人口、面积分别占全省515%和418%的新兴发展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进而充当起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如果转型发展区走不出困境,引领发展区无法上新台阶,新兴发展区又抓不住机会,完成不了面向快速发展阶段的阶段性跃升,我省必将长期陷入经济低迷的泥潭,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实行分区施策。在进行合理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对三大区域板块制定分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方略,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区施策,走以集聚为主,兼顾均衡的“集聚——均衡”发展之路。

  第二,启动国家级新区申报程序,继续打造区域增长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依据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演进的趋势,“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应沿着重点地区率先发展的路子向前推进,继续打造区域增长极,做大做强郑州市。为此,建议在落实好叠加在郑州市的各项国家级战略的同时,加快自贸区建设进度,同时开展申请国家级新区的有关前期研究,适时启动申报程序,继续强化引领发展区的优势。

  第三,培育次级增长极,促进各板块协调发展。借鉴湖北等省的经验,与构建“米”字型发展轴相结合,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相对接,将安阳、南阳、信阳和三门峡设为次级中心城市,牵动转型发展区(资源型地区)和新兴发展区(传统农区)两大板块的发展。将安阳市打造成为豫北经济中心和沿邯长-邯济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巩固和提高我省安阳、鹤壁和濮阳城市群经济板块的地位;将南阳市打造成为豫西南经济中心,扼守中原经济区西南边界,增强与襄樊、十堰等地的互动发展,同时对接郑(州)渝(重庆)发展轴;将信阳打造成为豫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沿淮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对接郑(州)合(肥)发展轴,同时增强与武汉城市群的互动;将三门峡打造为豫西经济中心和黄河金三角的中心城市,扼守中原经济区西部边界,依托郑洛三工业走廊,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增强中原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的互动。

  第四,促进传统农区与重点地区互动发展,充分兼顾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促进作为新兴发展区的传统农区5市与引领发展区、转型发展区的互动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倾斜力度;促进重大农业生产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向这一地区集中布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走以集聚为主,兼顾均衡的“集聚——均衡”发展之路。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