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开创河南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中原智库》(2017)  张合林2019-11-26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国际国内效应巨大而深远。河南省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多策并举,探索中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新途径,开创河南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建设给河南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是由中国倡议和主导推进的跨国家跨区域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平台,给河南省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一是给内陆河南省带来平等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机遇;二是使内陆河南省一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地带和重要节点;三是“一带一路”建设赋予郑州重要历史使命——打造郑州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郑州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四是为整个河南省加快形成对外经贸多元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带来重要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一是注意防范政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的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可能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省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省在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二是注意防范金融风险。“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任何创新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基于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为主,需要我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并积极应对。三是注意防范企业投资风险。企业毕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主体,要强化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主体作用,最主要的是企业要有清晰的投资目标和国际化战略,并在国际化战略中挖掘、利用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否则有可能被淘汰。

  二、多策并举,开创河南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是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郑州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河南这个内陆省份参与国际分工和扩大开发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要以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航空港、国际陆港建设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进而着力把郑州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依托河南独特的区位交通综合优势,把河南建成现代物流中心枢纽。通过建设郑州全国重要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枢纽,打通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加快郑州铁路一级口岸和中原国际陆港建设,形成陆空衔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立体型、网络化、快速度的综合交通运输新优势,提升货运中转和聚散能力,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服务。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公路运输5小时物流圈,国内1000公里范围内的陆路12小时物流圈和航空2小时物流圈,国际航空24小时物流圈和新欧亚大陆桥15天物流通道。建设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的物流基地,全方位打造和提升河南郑州的物流核心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三是以郑欧物流通道建设和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常态化立体多元化运营建设为载体,探索中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新途径。改革开放以前和之初河南省出口额中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到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主要的进出口市场,河南的进出口贸易过渡集中于传统的美、日、韩和欧盟、东盟等贸易伙伴,在遇到这些地区的经济波动时,河南的对外贸易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为此,河南以中(郑)欧物流通道建设和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常态化立体多元化运营建设为载体,积极拓展中亚、西亚、南亚和新兴欧洲市场,探索中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新途径。

  四是以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突破口,促进形成河南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以郑州为中心,依托郑州航空港,再融入郑州经开区、郑东新区、郑州高新区等核心集聚区,形成包括开封、洛阳片区的“一中心两片区”的中国(河南)自贸区。发挥独特优势,以促进流通国际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点,以国际化多式联运体系、多元化贸易平台为支撑,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借鉴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经验,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内外流通融合、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对外开放高端平台,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核心腹地,为内陆地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转型发展探索新模式,进而促进形成河南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是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新契机,培育壮大河南创新开放发展新动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河南省要以创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培育壮大河南创新开放发展新动能。为此,要建好载体平台,助力企业创新,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创新;加大“双创”支持力度,加快汇聚高端人才,保障创新。

  (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