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中原智库》(2017)  李晓峰2019-11-26

  郑州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开放既是过去发展尚存的“短板”,又是未来蓄势突破的潜力,必须立足历史新起点、把握发展新机遇、构建区域新格局,主动出击、精准发力,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一、实施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大格局”

  从国内外开放发展的历史实践来看,内陆是中国未来开放的重大潜力所在。当前,随着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以及其他“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郑州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发展潜力和空间将得到更大的释放与拓展。要充分利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机遇,将经济、人文、资源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推动郑州从内陆腹地、开放末梢向前沿阵地、辐射中心转变。

  二、发挥区位优势,构筑内陆开放“大平台”

  郑州地处内陆腹地,口岸平台建设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当前,郑州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城铁等立体开放格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提升,打通与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确定的重点省市、重点港口的主要通道,形成市内交通网与陆海空大通道直接连通的大格局。要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郑州东站、郑州火车站等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提升郑州航空港货运吞吐量,提升高铁以及城铁的运行效率,打造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同时,要稳步推进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建立海关、商检、外汇、国税等涉外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快通关通检一体化和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改革工作,让通关便捷化,使成本降下来,把运能提上来,形成“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大通道。

  三、释放创新红利,培育开放产业“大集群”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立使河南的外贸发展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的结构转变,与航空港有关的对外贸易渐趋繁荣,新的贸易业务发展迅猛,品牌效应非常明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仍存在总体走势季节性强、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趋紧等发展瓶颈。要抢抓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重大机遇,发挥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及食品、家居与服装产业等产业的竞争优势,全力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技术“走出去”。要充分发挥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功能区的产业集聚作用,突出产业链招商、专业型招商、常态化招商,引进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优质项目,通过“引进来”形成大产业集群,推动全市园区经济早日融入全国、全球经济体系。同时顺应“互联网+”的大趋势,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创新技术形态、企业业态和商业模式,打破和消除交易的时空距离,努力向“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

  四、传承历史文化,建设人文交流“大品牌”

  近年来,河南瓷器、烟草、茶叶、刺绣等河南文化以及大量农业土特产等相继走出国门,打造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河南样本”。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要进一步大力参与国家层面的文化品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河南卫视、大河传媒的平台优势和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与世界各国在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要利用郑州作为河南省文化中心的有利条件,鼓励支持省内有实力的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境外办学和职业教育合作,加强与境外合作国家间的学术交流。要推动重点国家和地区在郑州设立领事馆、官方经贸促进机构,积极扶持境内外郑州同乡会、联谊会、商会等组织的建设发展,打通郑州与国际交流、交往的直接通道,实现更高、更宽层面的开放合作。

  五、强化支撑保障,营造开放发展“大环境”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要汇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开路先锋,切实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建机制、重服务、破瓶颈,构建党政齐抓、部门协作、要素倾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体制。要按照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软环境”标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纵向的和横向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流程清单都建起来,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大开放的营商环境。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敢想敢试敢创新、敢闯敢干敢担当的高素质开放型经济专业人才队伍,使开放成为青年才俊的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风尚。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