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中原智库》(2017)  苗长虹2019-11-26

  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是河南省实现对外开放突破和升级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也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构架的一条主线和核心支撑,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要深入认识、全面理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省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大经济布局。首先,从国内布局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布局与国家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保持高度衔接,将大大提升陆桥通道的国家地位,有助于构建国家级重大战略支撑:“黄河-丝绸经济支撑带”,有利于强化和发挥我省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家战略支点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交通和物流枢纽的战略地位。其次,从国际布局看,“一带一路”强调的是东西双向开放,东面是发达的亚太经济圈,西边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这为我省实施“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体系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第三,从区域合作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着区域合作的全面拓展和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相协调,“黄河-丝路经济支撑带”的建设将凸显我省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内陆经济大省的优势和功能,为我省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腹地。第四,“一带一路”战略将凸显全球城市体系中高级城市节点的地位与功能,这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都”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依托。

  二、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我省需要谋划十大开放发展工程

  一是内陆开放战略枢纽引领工程。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战略突破口,以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为核心,集中力量建设引领内陆地区开放的战略枢纽。依托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的产业基础与实力、开放载体与平台、厚重历史与文化,大力探索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投资便利、贸易自由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二是空陆海一体化通道支撑工程。加快陆港与空港建设,打造“一带一路”的陆上与空中走廊。以郑州国家铁路枢纽建设为依托,加快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轴线建设,加强与沿线省份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的联系,完善对外物资流通、经济社会联系的通道;依托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平台,加快郑欧班列市场化运营,深化我国沿海和中部内陆腹地到欧洲、中亚地区货物运输联系通道建设,打造“一带一路”陆上走廊。围绕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战略定位,以“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为基础,增开国际货运航线,进一步发展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打造“一带一路”的“空中走廊”。加快郑州机场综合换乘中心建设,设立中原城市群城际枢纽站,推动郑州机场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海铁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发展,打造“铁、公、机、海”等“连天接地”的国家多式联运中心。

  三是黄河-丝路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支撑带构建工程。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方案,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污染治理、水土流失与植被退化、自然资源与动植物保护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流域的共同治理与开发,打造“一带一路”的生态保护与涵养支撑带。依托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升天地之中(嵩山)-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论坛规格,创建洛阳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及开封“世界文化之都”国际论坛,发挥黄河文明与根亲中原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与沿岸地区文化互动与交流合作。加快对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服务业的产业承接,加快在西部、中亚和东欧地区建立原材料和能源基地,推动部分能源原材料产业向西部、中亚和东欧地区进行转移。促进国家制定黄河-丝路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支撑带发展规划。探索区域合作的新体制机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支撑带省市联动协调机制,围绕区域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与对话。

  四是新亚欧大陆桥城市群协同工程。以中部地区新十年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强与山西南部城市的协调合作,构建和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豫晋合作的中原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一带一路”、中部崛起、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以陆桥通道建设为牵引,以完备的协调对接平台与合作协调制度为保障,在城市功能定位、市场的统一与开放、产业转移与协调对接、资源开发与治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多领域合作,建设联系紧密、分工合理、运转顺畅的新亚欧大陆桥城市群协同体。

  五是高端产业引进承接与提升工程。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为开放主平台,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引进承接重点,加快形成亚太经济圈、欧洲经济圈的龙头企业、领先企业和新兴业态进驻河南省的良好态势与长效机制。突出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突出高端和高成长性项目,推动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和传统支柱产业“有中出新”,进一步增强承载能力,积极推动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创建,探索河南省高端产业引进承接提升的新路子,为河南省建设全球智能终端生产研发基地,打造装备制造、中高端食品集群竞争优势,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增长点,重点发展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特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国际金融合作区、金融创新园区、新型金融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及专业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六是优势产业“走出去”工程。以开放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契机,以农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为“走出去”重点领域,突出河南省优势企业的比较优势、市场优势、低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先鼓励和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资源能源型产业大规模“走出去”,着重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积极探索创新河南省本土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在“帮带”“收购”“代工”等企业“走出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战略性跨境并购、建立战略联盟、参与境外基础设施投资对河南省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作用,以资源能源型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为重点,率先在优势领域、重点国别取得突破。

  七是科技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平台建设工程。以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完善对外工作机制为依托,以科技合作、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教育合作、医疗卫生合作、人才交流合作为重点,突出河南省的特色文化资源,突出河南省在“丝绸之路文化”中的战略地位。着力培育中原文化海外传播平台,与沿线省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带,与沿线国家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创业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组织参加国际经贸交流活动,实施“留学河南计划”,不断提升中原科技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密切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合作,将“科技文化交流与文明互学平台建造工程”作为增强河南省与沿线国家地区相互理解认同的标志性战略工程加以实施。

  八是经贸投资便利化合作示范工程。探索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口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三位一体的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发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先行优势,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以豫德合作为突破口,加强豫欧经贸交流,支持郑州与汉堡、法兰克福、杜伊斯堡、汉诺威等郑欧班列节点城市在物流、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谋划建设一批豫欧合作产业园区。强化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包括报关、报检、物流、银行、保险、退税等在内的外贸全供应链服务。

  九是金融集聚创新保障工程。进一步集聚高端金融资源要素,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强化金融产品、服务、业态创新,增强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的承载、集聚、创新、辐射功能,加快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拓展金融市场开放、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支持省内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外资在我省设立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融资担保、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跨境金融服务,探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支持设立第三方支付机构;争取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支持政策,开展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等业务;支持有离岸经营资格的银行设立离岸业务专营机构,支持银行开展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引导服务贸易企业积极运用金融、保险等多种政策工具开拓国际市场,拓展融资渠道。

  十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工程。以郑东新区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重点,推动高端人才与资源集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外汇结算等产业发展,加快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间的快速通道和生态廊道建设,促进组团式发展,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区。积极推动国家交通枢纽、区域金融中心、国际商都与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升郑州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的功能定位。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