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作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彰显了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和长远谋划,它既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新常态下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河南要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建设河南开放型经济,进一步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水平、创新开放载体,为新一轮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一、打好四大基础
坚持开放发展,首先必须练好内功,完善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以扩大开放实现转换动力,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即首先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为实施开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要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河南要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加快“米”字形快速铁路网、轮辐式航线网、内捷外畅公路网建设,提升水运通道功能,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多式联运的大交通格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力推进以“三港四枢”为支撑的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改造提升地区性枢纽,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形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服务全球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二是要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信息网络是推进开放发展的神经系统,河南要按照国家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加快建成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和连接国际通信出入口的高速通道,打造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要进一步推进“宽带中原”工程实施,建设高速便捷无线接入网、大容量智能骨干传输网、海量数据处理系统,大规模部署和商用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与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业务互联。要建设引进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应用服务网络,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扩大行业应用,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要加快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化、分布式、智慧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
三是要加强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新亚欧大陆桥贯通河南东西,郑州、洛阳、开封等都是其重要节点,基础设施良好。河南要进一步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速铁路网、“四纵六横”大能力货运铁路网和“十字加半环”城际铁路网,加紧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强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集铁路港、公路港、空港、海港于一体,国家重要的多式联运服务中心、集散分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同时,要围绕陆港建设打造国家铁路一类口岸、中欧班列货运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实现海铁联运一票通关,不断扩大货运覆盖面,把河南建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内陆型国际物流中心和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地,为推进开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实施产业聚集区提质转型创新工程,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要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统筹创新空间布局,积极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建立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创新与资本对接、人才服务工作等新机制,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先导区、开放创新技术转移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和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开放合作与创新优势,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重点,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形成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化新格局,为扩大开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善用四大平台
河南实施开放发展,既要有顶层设计,有良好的基础,也要借助一些重要平台予以推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覆盖面广,合作内容丰富,合作方式多元,合作路径广阔,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理念极具亲和力,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的大平台。河南处于欧亚大陆桥的东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延伸的端点和腹地,也是国家城镇密集区和经济发展轴的黄金交汇点,河南可以以此为基础,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我省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互补优势,通过扩大相互开放,加快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通过发展特色产品贸易、生产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建成国际化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培育开放新支点、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二,要充分发挥郑欧班列的辐射带动功能。郑欧班列是从河南郑州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后到达德国汉堡,全程10214公里的国际铁路货运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比海运节约20天左右,比空运节约资金80%,它的贯通,让中原成为中部亚欧大陆桥的新起点。郑欧班列开运以来,每班货重达10439吨,货值34亿元人民币,目的地站点覆盖欧洲的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12个国家的32个城市。搭乘郑欧班列的货物,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东到沿海、南到深圳、西到西安、北到吉林,几乎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已占班列货源总发货量的70%左右。所以,河南要充分发挥郑欧班列的辐射作用,在列车开行、货运覆盖面、服务增值能力、口岸功能和通关便利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将河南建设成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让更多的“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集结河南再向世界各地出发。
第三,要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的集散功能。郑州航空港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截至2015年11月,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达18家,开通货运航线34条,全货机通航点36个,其中国际地区25个、国内11个;客运航空公司32家,航线137条,其中国内航线115条、国际地区航线22条;客运通航城市81个,其中国际地区18个;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362万吨,同比增长74%,在全国机场排名第八;累计完成客运吞吐量15918万人次,同比增长92%,全国排名第十七。目前郑州航空港已基本形成了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和欧美亚的“空中走廊”与航线网络,其2小时航程内覆盖全国人口和GDP约为12亿人和43万亿元,分别占到全国的90%和95%,辐射功能由此可见。所以,河南要进一步发挥郑州航空港的国际功能,围绕构建以航空港为核心的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使郑州航空港物流除了覆盖亚太地区,还要成为沟通欧美和连接非洲的“空中大陆桥”,把郑州航空港建设成直通中亚、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的国际机场。同时,要把航空、铁路、公路、保税中心整合起来,使郑州航空港向综合性国际港口发展,打造“机、铁、公、海”一体化集疏网络,形成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第四,要充分发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平台功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是郑州乃至河南对外交流的一个极为便捷、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它有B2B、B2C、O2O等多种业务模式,是“互联网+”在外贸中的典型应用,能够起到扩出口促转型,扩进口促消费,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作用,有其他商务平台远不能比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大力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信用管理、质量安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把其建成一区多园、一园多点、多主体运行、多模式发展的全球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结算、展示交易、物流集聚分拨和大数据交易中心,为河南实现身居内陆而实现便捷跨境对外贸易发挥特殊作用。
三、形成四大品牌
河南实施开放发展,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要以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四个强省”,形成品牌优势。
一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要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两手抓”,优先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高成长性制造业,打造“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抓住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争取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盯紧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完善制造企业供应链和销售网。通过开放合作和技术升级,最大程度推动省内各种生物、化石资源向终端产品延伸,终端消费产品向资源加工方向对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二要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创新业态模式,推动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激发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活力。
三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增强抗灾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以“菜篮子”为主,突出产业功能,兼具观光和生态功能,在中心城市周边规划布局一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要建设网络经济强省。重点围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创业创新、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创新、便民服务等领域,及环境、交通、养老、医疗等方面,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全面拓展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河南成为国内“互联网+”发展热点地区。大力开发大数据应用,推进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产业链和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及行业的应用软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消费的软件和应用,大力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建设,推动产品与装备制造向智能、绿色、服务、安全方向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