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推进创新发展必须结合省情和发展新要求

《中原智库》(2017)  李政新2019-11-26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区域经济振兴的动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要求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2016年以来,我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对“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需要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深化对创新的认识,加快推进创新发展进程。

  一、要把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放在创新的重要位置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发展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动向,就是科学技术创新与新产业革命发展相互促进,涌现出许多新的模式和业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产业的代际变化。从德国工业40到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再工业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衰退,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持巩固原有的制造业优势地位,营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我国正在积极谋求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长期以来,我省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较为突出等问题,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对此,必须顺应世界新产业革命大势,突破以往局限,明确创新方向,在继续提升原有产业优势的同时,瞄准国际产业新潮流,积极在未来制造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开拓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河南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特别是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装备和新型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绿色生产等高端领域的突破,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二、要把大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加研发型和技能型人才比重放在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

  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去掌握。有关经济理论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维系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结构。在整体人力资源结构中,可以划分成从事创新研发的人才、从事技能型劳动的人才和普通劳动者,而其中创新研发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整个人力资本结构中的比重越高,越能够营造持续发展和区域领先态势,反之则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省之所以是人力资源大省而不是人力资本强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事普通劳动的劳动力占比偏高,而从事创新研发和从事技能型劳动的人才占比偏低,所以,往往当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潮流到来的时候,难以被广泛认同和迅速掌握,难以形成有利于创新领先的区域人文氛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省份相比之所以有较大差距,很大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结构方面的差距。因此,从人力资源省情特征和推进创新发展需要角度来讲,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在努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我省人力资源构成中创新研发人才和增加技能型人才的比重,提升人力资本总量,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让人才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三、要把大力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在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省城镇化已经进入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城镇化率有了较快提升,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乡利益不协调,城市之间分割现象严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必须遵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创新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和模式,结合我省人口多、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市带动力亟待提升的基本省情,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打破行政体制的束缚,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特别是依托我省日渐形成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港和临空经济新优势,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统筹城乡和城市之间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根据产业布局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保持我省城镇化进程持续健康推进。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