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社会信用关系的经济理论思考

《中原智库》(2015)  郭 军2019-11-26

  信用往往被视为社会学范畴,称之为社会信用或社会信用关系。然而,人的社会信用及其关系影响变化,又无一例外的总是通过相应的经济行为、经济利益表现出来。现代社会,社会信用与经济信用实际上永远都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社会信用关系直接、鲜明的反映着经济信用关系;另一方面,经济信用关系和社会信用关系的内生互动性则构成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基本的运行机理。如果说社会信用关系是一种游戏规则,那么,这种游戏规则就是对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利益的一种规制,一种激励和约束——大家必须按照游戏规则从事。显然,社会信用并非只是社会学范畴所专属,还应该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社会信用对个体的、集体的,宏观的、微观的经济运行、经济动力和经济效能的影响。

  一、全面提升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信用关系水平

  按照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影响进行机械划分,社会信用关系的第一个内容层面应是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信用关系问题。公务员是代表政府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严谨规范的岗位工作者,其公务机关大楼悬挂的国徽宣示着这一岗位的内涵与外延,表明着公务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而贯穿公务员行为准则的一根红线是社会信用。人民政府为人民,公务员手中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公务员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为着人民的利益。因此,维系公务员——政府——人民之间关系的本质内容就是这种社会信用关系。公务员的社会信用度不仅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社会信用度,还直接影响着政府在人民中间的形象、权威。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所以社会变迁、吏治波动、朝代更替、政府换牌,最终的成因无外都是社会信用出了问题,都是社会信用关系的破裂所致。革命者加速旧政权的崩溃和新政权的诞生,关键的也都是看到和利用了社会信用关系的微妙变化。所谓失民心者失天下,失去的恰恰不是政府大楼,而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信用关系,是政府大搂里边官吏即政府公务人员社会信用的泯灭。吏治腐败是最大、最危险的腐败,这种腐败不仅仅是导致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更可怕的是由于人民感觉到政府社会信用的不再,必将会动摇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的安危。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下大决心和气力整治国家公务人员贪腐问题。无论是“老虎苍蝇一起打”,还是具体的八项规定反“四风”,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包括重学焦裕禄等,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就在于调理重塑公务员——政府——人民之间的社会信用关系,促使公务员及其政府社会信用关系的本源回归。

  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加快企业社会信用关系体系建设

  经济史告诉我们,人类经济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们从单个劳动生产进入聚集在一起建立现代企业组织,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而维系这种组织生命力、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级化发展,实现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生产关系运动的正是社会信用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所结成的社会信用关系。从这一视域看,社会信用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的、重要的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就业关系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表明的是一种产权关系,就业关系和分配关系则反映的是社会劳动关系,而无论是产权关系,还是劳动关系,内在的都体现着一种社会信用关系。比如,农民工所以工资微薄且经常不能按时拿到工资,表象上看是“拖欠”,本质上说是企业社会信用的缺失,企业主社会信用关系的沦丧。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按照所有制关系划分,总体上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代表国家和人民兴办的经济体,本应一切为着国家和人民,却也时有发生偷逃漏税现象,除了制度、机制方面的原因,重要的是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弱化,出现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贪腐,国有法人组织运营差强人意。民营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呈持续走高态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民营企业和科技研发人才、重要岗位的技术工人之间的摩察、冲突,也同时呈上升趋势,甚至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跨越的瓶颈。民营企业与劳工之间、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应有的社会信用关系和现实之间的背反,是该反思、省悟的时候了。企业社会信用关系的欠缺,不仅使企业间失去了基本的诚信和相互促进的动能,长此以往,必然使企业的生产关系僵化起来,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生产关系不适应企业生产力的性质,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深化人的社会信用关系意识,增强经济运行的生机活力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信用是构成和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脊柱,人是社会信用关系的主体和主导。人的社会信用关系构建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既有着共同的社会信用内容特征,也有着差别化的社会信用内容规则。所谓共同,即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要求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应当以诚相待,人际交往、群体交往都必须要讲信用。所谓差别,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坚守的社会信用关系理念与信念,人们诚信与失信的评判规则,以及以社会信用关系为基础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亦或说,一个社**追求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信用关系,从来就是约束、规范人们经济社会活动的、带有制度的、道德的、伦理的性质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遵循,上至一个国家领袖,下至一个普通公民,概莫例外。然而,今天之时代,社会信用关系似乎只是一个标签,似乎只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训诫,像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现在,从中央高层到地方决策者,从政府红头文件到行业下发规定,一方面说明目前我们的社会信用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经济运行正能量的释放,社会信用关系的相悖正在对经济活动产生着负效应;一方面当政者已经不能容忍社会信用关系再这么如此模糊和紊乱下去,全面提高社会信用度,把他放到各级党的、政府的领导者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到各类各级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到每一个人的脑际中、心窝里,已成为必须要干的工作。

  在我国,社会信用关系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点就是社会信用关系。如对国家而言,要正确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经济富强和社会民主、文明、和谐;对社会而言,国家政府必须致力于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经济社会大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体都能够得到平等、公正、法治的相待;对公民个人而言,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我国社会信用关系的历史传承,也是对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国家、团体、社会、个人言谈举止、交差共事的信用保障,已经成为我们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的基本遵循。研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必须着眼于人,着力于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感觉到,在我们的国度里,不讲信用,不诚实守信,不维护社会信用关系,最终都会受到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惩处。

  (作者系河南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