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在经历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主题阶段后,吹来了“智慧”风。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投入不变,红利更多,损耗更小。从城市演进轨迹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从城市发展内涵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转型升级的转换器,是城市发展模式创新的突破口。从城市发展理念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着力点,是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切入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发展目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各地区发展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河南18个省辖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面对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河南智慧城市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是否陷入了个别学者所说的“智慧城市建设陷阱”?智慧城市建设误区是什么?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以上问题,对于实现“智慧河南”,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五化”融合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重项目,轻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一哄而上
当前,河南智慧城市建设一哄而上已是不争的事实,自我国2012年首次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河南十八个省辖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如此高速的增长速度,必然带来智慧城市“一哄而起”的过热现象。一是河南地方政府缺乏统筹规划。由于地方政府更看重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重大项目,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期效应,因此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少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政策在建设中决策随意,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支撑。二是政府政绩观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形成了以重要项目为主要考核的思维惯性,当看到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政绩影响时,各级政府一哄而上,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而忽略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条件。
二、“重概念,轻个性”:智慧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可以说,智慧城市还是一新兴事物,在建设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全球还缺乏可供参考的成熟模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容易沿袭传统城市建设思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终形成内容上大同小异、功能上重复的智慧城市,城市同质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造成当前智慧城市“千城一面”的格局。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依赖较为突出。受传统城市建设路径依赖的影响,政府主导者往往只重视智慧城市的概念,没有仔细考究其内涵,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传统城市建设的智慧化,其建设主要围绕传统城市发展方向进行,即对旧城的改造和对新城建设上来,将传统城市的智慧化作为改造城市基础建设的主要任务,从而忽略了城市智慧管理、智慧民生等方面的内容,与传统城市建设区别不大,城市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趋同现象严重。当前,河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大都涉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中心、信息产业、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政务等问题,规划内容大同小异,而忽略了对城市基础、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的考虑,城市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从而出现智慧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
三、“重模仿,轻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要素的强力支撑。然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仍没有突破,被国外公司或研究机构所控制,河南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据不完全统计,信息领域河南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因此,河南智慧建设仍处在模仿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突出。一是理性“经济人”思想严重。由于智慧技术研发存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等特点,而技术模仿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等优势,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主体的企业会选择模仿抄袭和“拿来主义”作为企业技术发展路线,从而缺乏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的动力,最终出现“重模仿、轻创新”的误区。二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河南进入信息技术的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实力和规模相对较小,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也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有大型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步伐依然较慢,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依然
不大,最终导致河南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事实。
四、“重政府,轻市场”: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导向不足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成为点缀城市发展的花瓶,在没有充分发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的情况下,政府往往注重大项目建设等容易提高政绩或形象的项目,从而挤占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忽略了市场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导致智慧城市建设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的事实,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导向严重不足。一是政府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往往既充当规则制定者又充当智慧城市建设执行者,政府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角”,忽略了市场对智慧城市的导向作用。在智慧城市投资和建设方面,由政府拨款投资,导致重复建设多、业务建设水平低、高效处理能力弱等问题;在运行维护方面,技术类、事务类业务没有剥离,全由政府部门负责,导致效果差、效率低。二是传统干部考核标准的影响。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增长为干部选拨任用、干部考核标准没有改变,当看到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政绩时,政府领导者就会忽视市场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就会出现政府主导的误区,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五、“重形式,轻实质”:智慧城市建设资源整合难度大
资源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者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然而,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形式,没有突破“信息孤岛”和体制障碍问题,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仍没有引起重视。一是体制障碍迫使资源整合难度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信息数据部门分块严重,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资源整合难度大。二是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由于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数据统计平台,各级政府、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按不同标准对同一问题建立不同的数据网,基础数据整合难度加大。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