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互联网+”,则是修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的根本性保障,是让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出彩的有效招数,是紧迫的战略举措。
一、推进数字化建设,建设“文化河南”云平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内容数字化滞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们知道,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从PC时代经过互联网时代而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必须适应数字化和大数据这一浪潮,推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加快建设数字农家书屋以及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科技馆等,让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数字化,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数据库,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数字化建设滞后问题。
未来的文化竞争中,数字化平台建设是制胜关键。因此,要加快“文化河南”云平台建设。要坚持宽带通路,统一平台,各自终端,通过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全省数据平台体系。要将全省各种文化资源打包上“云”,打造网上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推动形成资源配置优化、百姓点单选菜、供需无缝对接、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要支持和推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乡镇、村的推广和使用,让群众在“云端”上尽享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全社会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的格局,解决“书屋没人进、电影没人看”的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筑牢“网络高速公路”,建立“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筑牢硬件,创新和完善软件。如今,互联网已经和水、天然气、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新的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数字文化设施建设,筑牢高能高效、快速通达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高速公路”,提高公共文化的覆盖率和服务效能,使政府治理精准化,文化民生普惠化,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互联网+并不神秘,其本质就是要提高效率。要使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起来,并“+”出巨大效益。要注意互联网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未雨绸缪,掌控风险点。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不断优化“互联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制度环境,抓好社会参与机制建设;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河南省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并建立网上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抓好评价工作机制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真正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培育“互联网+”公共文化创客人才,激活互联网+公共文化众创空间,努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问题
创新是一种眼光。不在于你过去曾经是什么,而在于你站在什么角度看到了什么。培育“互联网+”公共文化创客人才,激活“互联网+”公共文化众创空间,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问题的关键之举。要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营造良好的创客人才的教育、涌现环境。要创新和完善支持机制,努力形成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大力打造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全省其他区域的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适销对路”、供需对接,使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我们相信,互联网+,一定能赋予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新生命,一定能使公共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更能深入人心,使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出彩。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