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
(一)经济方面
2014年河南省生产总值3.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GDP为37116.8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人均GDP为46531.2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万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万亿元,增长12.7%;进出口总值3994.4亿元,增长8.5%;财政总收入4094.8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8.5亿元,增长13.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42.6亿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1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16元(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分别实际增长6.8%和9.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位次普遍前移,发展的科学性持续增强,一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支撑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广阔。
(二)社会发展方面
2014年河南省民主法治指数为84.25%,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为1人,远低于全国1.6人的平均水平。我省99%的工业企业零专利;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拥有的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中部地区均倒数第二位。我省每万人中拥有的人才数和专业技术人才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结构不够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年龄普遍偏大,加紧培养年轻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从河南省招生办公室获悉,2015年河南省普通高招报考77.2万人。本科招生计划28.5439万个,本科计划录取率约36.9% ,低于全国38.9%的录取率。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基层民主参选率都在90%左右。
(三)文化建设方面
河南省文化建设指数60.34%,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和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不足5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生活质量方面
2014年河南省全年登记失业率2.97%,低于4.5%的控制目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自2009年来连续第六年下降,但城乡收入及行业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16元,城乡收入比2.3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乡收入比2.75。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二、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4年底,河南省有5800万农村居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9.4%。河南省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是河南人的大事,也是全国小康建设的重要省份,具有全局意义。但河南省工业基础薄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少,省内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全面实现小康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截止2014年底,在评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23个指标中,河南省仅失业率(城镇)、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7个指标达到标准,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尼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16个指标均未达标。
三、促进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外开放
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为契机,加强与央企及世界500强的深度战略合作,尤其重点引进高新企业。吸引本土中小企业跟进配套,以形成雁阵效应,提升河南就业率及经济发展速度。
(二)加快制度创新
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改革户籍、社保、土地、教育等体制机制,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发挥郑州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加快郑州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组团式发展。发挥郑州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旅游、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
(四)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通过全省人民广泛参与的经济增长来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社会公平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党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努力构建经济、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五)着力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人们进入正常社会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大面积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河南当前和今后长时期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解决就业问题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依靠市场,只有向市场要就业机会,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高效发展。从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作用来看,在就业领域中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要点就是创造就业机会、保证公平就业。人们都要求平等,都希望社会公正,平等和公正在劳动就业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就业权的公平实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广阔的、数量众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公平就业就成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为目标和要点所在,也是改善民生和改革创新社会体制的重要内容。
(六)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要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二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能忽视行业垄断因素。三是要加大对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无偿占有公共财产等腐败行为的打击和铲除力度,严格限制公款消费和职务消费,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积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消除收入分配不公。
(七)全面推进创新社会治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创新社会体制,必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还必须建立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部分及各种力量,调整与平衡社会结构,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使整个经济社会在良性状态下稳定有序运行。
(作者系河南财专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