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的“十三五”规划,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一、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驱动,创新发展
五中全会强调一个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中国发展不断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等。
各方都聚焦于可能帮助中国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驱动型模式的改革。此次五年规划的十大目标就包括“保持经济增长”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等。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目标之一。
五中全会把坚持创新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将摒弃世界工厂的角色,以便通过创新、服务业、现代化工业和高科技进入价值创造的更高阶段。
扩内需成调结构关键任务。未来五年,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军。除了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扩大内需。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任务。对于目前的国内需求状况,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由于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中国的整体消费能力极度受限,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工阶层,基本没有多少消费能力。中国居民消费率较低,未来可开拓的空间很大。真正启动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居民收入与改善收入分配。为了提振内需,外界预期政府将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久拖未决的收入分配改革应是其中一个重点议题。建议最迟应于明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还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分配格局等,并就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税收调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中国政府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使得内需得以持续增长。改善收入分配可能包括上调国有部门的工资,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等。
二、补齐“短板”,重点突破,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习近平在三场座谈会中,明确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突破”的十大领域。河南省应该寻找坐标,找准位置,补齐“短板”,重点发展,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习近平要求,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完成三个转变:从主要靠投资、出口变为“三驾马车”协同带动;从主要依靠工业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主要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优化产业结构。为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将改造传统行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并积极培育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将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和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进创新。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相比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当下的薄弱一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下,中国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当农业现代化浪潮在全国方兴未艾之时,我省如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将丧失发展机遇,经济社会转型难以完成,“三化”协调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这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省份,河南将在绿色的千里沃野上“先行先试”,担负起为国家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道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任。美国著名学者、现代营销学创始人之一米尔顿·科特勒断言,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时代已经渐渐来临,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下一个浪潮,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经济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然而,摆在河南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农业普遍是以小规模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1/3,多年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0元左右,农业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爬坡阶段。
同为农业大省,河南常常被人同山东比较。河南的粮食总产高于山东,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上却比不过对方。山东1/2以上的农产品、2/3以上的畜产品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河南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现代化需要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提高才能实现。人均耕地只有1.2亩,如何才能破解小农生产与“小生产”与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唯有打破传统土地耕作经营方式,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组织化、种养加工产业化。
对于农产品而言,只有生态的,才是绿色的;只有绿色的,才是健康的;只有健康的,才是有竞争力的。生产出更多生态、绿色、安全的粮食和食品,是提升我省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使我省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的必由之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重产量、轻质量,近年来我省化肥、农药等施用量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不久的将来,“中原粮仓”就是安全粮仓,“国人厨房”也将成为绿色厨房。一条新型现代农业的通衢大路,将在中原绿色的田野上,越走越宽阔。
(三)生态文明建设
全会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强调,生态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到2030年,我省将全面完成生态省规划建设任务,届时,河南将成为“民富省强、生态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
河南生态省建设将着力构建六大体系:一是构建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二是构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构建全防全治的环境安全体系,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建立环境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四是构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五是构建环境友好的生态人居体系,为居民提供便利、舒适、优美和有益于健康的城乡人居环境体系。六是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良性互动的关系。
河南生态省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推进:“十二五”为全面建设阶段,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十三五”为深入推进阶段,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将基本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2021年至2030年为完善提高阶段,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将得到协调发展,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四)解决好民生问题
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也要求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
河南的基本省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在改善民生方面,河南面临着两大基本难题:一是钱从哪里来?包括财政的钱、老百姓增收的钱;二是人到哪里去?主要是如何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新增人口就业等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靠发展。只有用发展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省独特的省情之一是产粮多,如何完善财政政策体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支持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是河南面临的重要课题。
扶贫开发。对于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的工作。习近平要求各地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近年来,河南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和产业扶贫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扶贫开发要紧紧围绕抓落实、见实效深入推进,确保各项扶贫举措落地生根。用好扶贫考核指挥棒,引导贫困县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来。用好建档立卡数据库,形成个性化帮扶方案,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实际困难。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监督问责,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扶贫成效。
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期,要不断创新和强化举措。要创新扶贫开发筹资机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本等用于扶贫开发。利用市场化办法,依托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龙头企业,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探索贫困群众稳定受益机制。研究完善鼓励政策,激发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扶贫济困积极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作者系河南财专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