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带动全局作用,需要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带向哪里?二是从哪里带?三是怎么带?
一、关于“带向哪里”的问题
空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产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临空偏好,要求产品的在物理特征上轻、薄、短、小,在科技特征上高、精、尖、特、优。二是时间偏好,商品价格的时间成本高,要求物流在时间上具有效率性。三是全球价值链偏好,经济的开放性要求高,在资源整合与产品销售上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二、关于“从哪里带”的问题
目前,河南省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2012年,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7.9%,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2%。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9%。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20%,对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2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8.4%。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外部影响和自身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一是工业主导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资源指向明显。河南在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水泥、钢材等初级产品,汽车、彩电、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主导产业则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联系不紧密,产业带动力较弱。
二是技术要素投入低。2012年,工业投入占各行业固定资产总投入比重达53.7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入仅各行业固定资产总投入的0.36%。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约占全国平均数的一半,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五位,仅高于江西,只达安徽省的62%。
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河南省科技供给率低,科技供需对接率低,企业急需的技术多求助于科研实力较高的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而且国际化进程不快,从总体上看依然属于缺乏创新驱动的内向型模式。
四是新产品贡献率低。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大,但绝对值小,大部分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产业的价值链低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且技术含量低的大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少。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传统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扔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
三、关于“怎么带”的问题
临空经济的高科技性、效率性和开放性特征,将会从“技术溢出”和“品牌溢出”等方面发挥对河南全局的带动作用。而带动作用的发挥最主要的是临空经济的核心要素,即通路,路的价值在于流“物”,物的意义在于拉动产业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由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的发展,最终在整体上实现对半小时经济圈和小时经济圈的总体牵引。具体说,发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带动作用,需要从“高、新、轻、实”四方面进行考虑。
“高”,即带动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通过跨地理边界、组织边界和知识边界的以网络联盟组合的形式,引领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实现向微笑曲线左上端攀升,通过企业管理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企业通过品牌、渠道的优化,现向微笑曲线左右上端攀升。
“新”,即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产业融合,既包含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融合,也包含服务业向制造业的融合。二产对三产的依赖度系数在10-30%,三产对二产的依赖度系数在20-70%,利用二产与三产之间的这种依赖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会直接拓展河南的经济增长空间,催生新的产业业态。二是将为现有的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溢出效应”和“品牌溢出效应”的多重牵引。
“轻”,即引领产业加工度提升,将产品做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工制造业的去资源化,延长产业价值链。河南当前的有色、钢铁、化工、煤炭、轻纺等资源型产业处境困难,特别是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铝工业,关联产值4000多亿,涉及再生金属、煤炭、电力、化工等领域,通过做轻,解决当前的困难。二是农产品的精细化,大田作物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加工率不到20%,西方国家加工率超过60%,有通过做轻将附加值做高的巨大空间。同时,家庭特色有机生鲜农产品也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实”,即引领产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与融合,推动城镇化发展,既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要素聚集支撑,也通过城镇化将最终的发展成果落实到“人”这一根本点上。
(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