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据上述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必须重点在宣传教育、法治建设、发展方式转变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宣传教育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大规模开采利用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像恩格斯说的,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到自然的报复。无论你有多少钱,有多大权力,有多少豪宅豪车,如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生活。空气不好会得肺癌,水和食品不安全会得胃癌、肝癌、不育症等等,你那些金钱、权力、豪宅豪车就没有意义。污染下去,不用外敌入侵自己就完了。就像现在有些人无限制的胡吃海喝导致肥胖、高血压等疾病,再花钱吃药治疗这些疾病,倒不如通过观念的改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少吃肉、多吃菜、多运动,从而避免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正确的生产和消费观念。要使社会公众、企业法人、各级干部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保持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责任,污染环境就是侵害公共产品,性质相当于侵蚀国有资产。
二、加强法制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很重要,这些年来效果之所以还不够理想,根本原因是法治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依靠法治建设。邓小平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又说:“对干部和共产党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治,搞法治靠得住些。”那些经过反复宣传教育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法律制度原因,通过法治建设来解决。必须改革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下大力气贯彻落实新《环保法》,以法律的硬性约束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治理污染必须着力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不改变,宣传教育和新《环保法》的贯彻落实就会遭遇现实的阻力。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对经济发展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需要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必须下功夫解决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提出的问题,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科技进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持续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提高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比重。
建设美丽河南必须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国古代把“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照临四方,就是要在改造自然、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驱走愚昧,发展精神文明。西方语系中的“文明”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与城市化密不可分。建设美丽河南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中心规划建设城市体系,建设生态城、智慧城、畅通城、和谐城,为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教育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城镇化把山区丘陵地区的人口转移出来,让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应当高度重视,积极治理。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困难程度,理性分析农村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深入研究治理农村污染的战略策略,改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把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农业规模化作为治理农村污染的战略方向。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重点,如城镇郊区、文化旅游景点等。边远地区的一般农村要抓好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通过耕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为发展循环农业、治理面源污染创造条件。通过立法严厉禁止向水库等水体投放化肥农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