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政策建议

《中原智库》(2014)   张占仓 杨迅周 任 杰2019-11-25

  当雾霾成为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历史性难题的时候,绿色发展自然而然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我们这个工业化过程尚没有完成的内陆大省来说,面对这样新的挑战,我们最为紧迫的任务是首先要澄清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并寻求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问题的本源

  绿色发展理念是人们在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存在问题的不断质疑中产生的,最早见于美国人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书中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环境破坏作了反思,从而引起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 年代美国学者博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以及后来戴利、皮尔斯等人有关稳态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一系列论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列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进一步引起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通过新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蓝图》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和实现途径。

  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日益受到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 年10 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2009年3 月发布了绿色新政政策简报,2009 年9 月向20国集团峰会提交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更新版本。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重要部门的政策、投资和支出,使经济发展“绿色化”,在促进经济复苏、增加就业的同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OECD国家也于2009 年6 月通过了部长级理事会宣言,倡导“绿色增长”。欧盟理事会于2009 年10 月通过了面向后里斯本议程和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生态效率经济”决议,力图通过基于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安全、可持续、低碳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中国绿色发展的相关问题,包括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新政等,也有不少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绿色发展或绿色经济是相对于传统“黑色”发展模式而言的,是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发展的模式反思与创新,是未来我们破解雾霾污染、寻求蓝天白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河南的战略选择。

  二、科学内涵

  (一)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能源原材料大省,虽然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一些突出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绿色发展是打造美丽河南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美丽河南的必经之路。要推动绿色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河南是全国传统能源原材料基地,绿色经济所占份额有限。未来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依托,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抓手,围绕做大服务业、做强工业、做优农业,突出发展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三)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坚持优化增量与改造存量并举,严把项目建设源头控制关口优化增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改造存量,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三次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坚持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聚集区,通过引进关键链接技术,建设关键链接项目,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四)绿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施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建设,构建“四区三带”(太行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和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沿淮生态保育带)生态安全格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省政府出台的《蓝天工程》为遵循,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逐步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更美。

  (五)绿色发展的目的是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因此,应加快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镇体系。把绿色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围绕美丽河南建设,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镇人居环境质量。

  三、政策建议

  (一)明确政策导向。建立完善实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限制等方面的环境准入制度,实行能源消费、污染排放、耕地、林地征占用总量控制制度,制定造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等扶持政策。加快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财税政策,合理调整省内财税政策,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引导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制定完善引导绿色消费、加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创新价格机制,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商品化。加大财政对绿色发展项目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项目实施。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绿色发展。健全金融支撑体系,积极开发支持绿色发展的专项金融产品,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政策,加强绿色发展的投融资服务和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绿色发展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绿色发展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引入促进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

  (三)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加强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同时,还要搭建开放的绿色科技研究试验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战略联盟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与产业相融合,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态势。

  (四)积极倡导全民参与。加快绿色发展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广大民众生活和消费方式的点滴改变,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对生产方式形成倒逼机制,发挥其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生态的绿色消费环境和氛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选择原生态、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品,促进公民自觉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公众绿色出行,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特别是要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既节约资源,又保障健康。

  (作者分别系省科学副院长、院研究员,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