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创新

《中原智库》(2014)  李 勇2019-11-25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2013年12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分别从国民教育、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中提出了“两个面对”,即“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提出要积极推进“三个创新”,即“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两个面对”准确地判断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遇到的各种挑战,给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定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三个创新”则准确地把握了主要矛盾,指明了今后的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

  一、理念创新

  “三个倡导”的表述言简意赅,但对于理论研究者和宣传工作者而言,要弄清每一词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格的工作要求,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加强研究、深化理解,特别是在面临世界范围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和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时,更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我认为,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当前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也应当具有民族特色以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应当具有时代精神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新鲜感和生命力,应当具有世界视野以使在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价值观交流交融中赢得认同、尊重乃至向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要有民族特色。

  1、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如“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观、价值观仍具有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精通中华传统典章,对祖国优秀文化充满感情,常常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并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时代精神。中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主干,以爱国主义和尊道贵德为主线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传承千百年来绵延不断,道德典范层出不穷,张巡、岳飞、史可法、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焦裕禄等杰出人物都以荡气回肠的爱国举动彪炳史册,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活动中这些英雄人物仍是我们崇敬学习的楷模。

  2、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家国梦想使其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和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不断丰富创新,我们的研究宣传也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从实践中找素材,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现象、新矛盾不断做出理论分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讲常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理论宣传工作要善于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动语言、优美文字、活泼形式进行传播弘扬,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体的、鲜活的、亲切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要有时代精神。面对国际国内不同理论思潮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和激烈竞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同时,积极研究各种理论思潮、各种文化现象、各种价值诉求,做细致深入的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要主动汲取东西方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诸如自由、平等、博爱、公平、公正、法制、和平等美好思想,借鉴其优秀的文学艺术、法律体系、经济社会政策等价值观载体和形式。甚至对西方庸俗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也要加强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有的放矢的而非漫无目的的批判,引导社会公众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要有世界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开放的。她既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价值追求,我们就应当以充分的理论自信参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交融,又要以坚定的理论勇气直面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交锋,在交流交融交锋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本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在世界范围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形成广泛认同和尊重。

  二、手段创新

  当前,我们应继续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建立起严整的理论逻辑。但是,对于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代表的社会主体需要而言,更为重要的在于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2013年11月到山东孔子研究院视察时讲到“道德建设,知之不难,行之不易”,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也是如此。十八大之所以概括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目的就在于更直观地反映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家国梦想,同时,更好地指导实践,更有助于理解、宣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简明扼要、层次清晰、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我们目前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做好“培育和践行”工作,千万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高高在上的教条和空洞乏味甚至使人生厌的说教。

  (一)坚持“三贴近”原则。中央《意见》中指出“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条、每一句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也都是在实践中体现的,都是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的。要贴近实际,直面现实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不一味空洞说教;要贴近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中找素材、抓典型,不搞“象牙塔”式研究;要贴近群众,知民情、解民忧、聚民心,不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教师爷”。

  (二)注重环境营造。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品行、性格乃至价值观影响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等格言警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当然,环境营造绝非挂几幅标语,亮几个电子屏,发几册宣传材料那么简单,这是一项要持之以恒、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过程。既要建设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利用好报刊、广电媒体、互联网络及公益广告传播途径,更要在公众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营造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美好环境。

  (三)加强优秀作品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优秀作品可以反映时代发展主旋律,弘扬社会前进正能量,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鼓舞斗志、催人奋进。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为什么拍不出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好作品,为什么当下荧屏舞台上“韩流”大行其道,为什么欧美影视明星尽受追捧?我们许多影视作品一味迎合洋人口味,脱离现实、主观臆造,刻意展现负面的、落后的、庸俗的中国社会形象。这一点,韩国影视剧、美国大片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总在宣传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感,以本民族价值观为傲。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要从生活中来,但要高于生活,要提炼、升华优秀的民族品格和国家形象,不能在作品中照搬甚至虚构一些消极的社会生活现象,更不能以丑为美、是非不辨,宣传权谋、暴力、色情,误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泛滥。

  (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