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集中群众智慧走生态型知识型集约型协调发展之路

《中原智库》(2014)  赵秀玲 张保林2019-11-25

  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是“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在河南省的具体化,是河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伟大实践的战略谋划。河南省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五,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河南的战略目标,发展仍是河南的第一要务,需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集中群众智慧,走生态型、知识型、集约型协调发展之路。

  一、加快经济生态化和生态资本化步伐,走生态型发展之路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所在地,同时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素有“中州粮仓”之美誉,肩负着国人粮食和饮水安全的重任,生态战略地位十分显著,确保生态安全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相协调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经济生态化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逐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泛经济主义”,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优化经济要素组合,以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增长速度与整体质量同步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目标。

  逐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中心原则,要使经济规律让位于生态规律,保持区域生物多样化、复杂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树立整体发展观念,把产业发展、生态发展和人民生活有机结合。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生态环境类型、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文化差异,制定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在经济生态化发展初期,政府要引导经济生态化市场行为的培育,科学制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税收、收费、惩罚和补贴制度。

  逐步培育群众的生态意识。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不是政府的“独角戏”,也不是个别“能人”的舞台,而是区域内全体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部门首先要改变各类奖惩制度中以经济增长为主要依据的评价现状,向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并最终形成以经济生态化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体系。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培育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才是“真能人”的舆论环境,提高居民经济生态化发展意识,逐步形成“群众搭台、群众唱戏、群众享受”的经济生态化发展局面。

  (二)加快生态资本化步伐,将生态建设转变为经济发展动力。

  生态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但也不能陷入将生态完全脱离人的作用和经济效益的极端状态。实践证明,越是原始的生态环境,越是脱离短期经济规律的生态环境,越能带来长期的发展效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渴望已不再是“人工自然”,而是“自然的自然”。生态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这为生态资本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及早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三十年前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生产的面包、饮料等食品还属于奢侈品,而今天尊重自然规律的传统方式生产的“绿色鸡蛋”、“有机蔬菜”等绿色食品反而成了奢侈品。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本要素之一。因此,要及早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在环境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强化环境保护。

  把握市场先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要想挖掘经济效益,必须将其转化为生态资本,通过提供生态服务,使生态环境成为能够带来现金流的生态资产。这就需要大力开发绿色产品以及旅游等亲近自然的产业,藉此实现生态环境资本化。

  尽早建立生态资本权力体系,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品属性,目前环境保护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在生态资本化过程中,当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加生产时,必须确定其权利属性,以保证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对其的使用权利。

  二、加快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步伐,走知识型发展之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即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精神文化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文化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文化化,亦即经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加,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消费需求也不断从生理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产品的文化含量成为居民消费选择的重要依据,产品文化含量不断提升;其二是以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亦即文化产业化。

  不断增强经济文化化步伐。经济文化化指的是经济活动中富含文化的因子,文化成为经济活动的引领和导向。在企业产品不断趋同化的今天,文化差异是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重要选择之一。鼓励企业不断凝练具有河南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在此基础上凝练河南文化系统品牌,形成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区域品牌、河南省品牌,多层次、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文化品牌系统,不断丰富河南产品的地方文化特色因子,为河南产品在国内外实现差异化竞争奠定文化内涵基础。

  积极推进文化经济化发展。所谓文化经济化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中包含着经济要素,文化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旅游、影视、动漫、情景演绎等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掘河南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实现文化经济化发展。

  加大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力度。文化遗产是历史馈赠的重要文化资源。河南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部分城市已经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开封、洛阳就是典型的案例。也有不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往往出现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破坏文化遗产,以及在需要经济转型时根据历史传说重新修建的短视行为,使得文化资源丧失了历史承载意义。因此,要加大文化资源登记、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增大文化资本存量。

  三、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建设,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目前,河南省正在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但大部分集聚区存在集而不群的现象,集群效应难以发挥。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仅注重大项目,注重引进大企业,而忽略了产业配套工程建设,导致集聚区内产业关联效应较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注重产业配套,逐步将产业集聚区培育成特色产业创业园,健全本区域产业链,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出现,特定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从而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也会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推动这些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在一个地方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多个方面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收益内部化。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点之一,同时也是河南省生态战略地位的现实要求。生态工业园区将整个园区作为一个整体,其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要形成以“消化”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为基础的静脉产业,每个产业集聚区都需要配套一定静脉产业,从而保障其向生态工业园区的过渡。

  四、加快制定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负面清单,集中民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积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

  首先,加快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负面清单。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存在较大风险,如果说企业家决策失误会导致一个企业经营失败,那么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下,政府决策的失误可能导致区域发展的严重滞后。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提高企业家在资源配置决策中的主导地位,通过企业家不断试错,探寻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建议政府抓紧制定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负面清单,藉此限制某些市场行为的出现,从而使产业政策由“引导居民做什么”转变为“居民不能做什么”,扩大居民生产生活行为的决策空间,充分发挥民智,让群众积极探索可能存在的市场机会。

  其次,要通过集体考察学习、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途径,推进企业家培训和培育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经营和创业能力、市场洞察力和市场敏感度,最终提高企业资源配置能力。

  再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改变传统的地方政府推动和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的观念,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弥补市场失灵。通过提供最新的市场发展信息,搭建企业家信息交流平台,减少企业家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决策失误;通过搭建企业家合作平台,推进企业间的适度合作,弥补过度竞争带来的效率损失。

  五、推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河南省经济社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原城市群建设成效显著,但河南省城市建设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烙印。距离省会郑州市越近,城镇建设水平越高,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成为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圈建设呈现明显的单中心性。这种建设模式虽然有助于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在短期内取得大的突破,但类似南阳、信阳、驻马店等远离郑州的地区难以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核心圈层,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

  这些距省会较远的外缘城市固然需要不断通过产业选择,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建设,但现实是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都尚处于要素集聚阶段,各城市间竞争强度大于合作程度,由于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层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基础,其要素吸引力远大于外缘城市,从而导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程度进一步加深。鉴于此,建议政府部门为外缘城市提供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支持和产业政策支持,加快边缘城市与核心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为边缘城市接受核心城市辐射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在全省统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提高外缘城市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边缘城市的中心度,逐步改变目前河南省城市群建设单中心格局,向以郑州为核心、多中心协同发展的“众星捧月”格局转变,为实现全省居民共同富裕、区域间协调发展奠定空间发展模式基础。

  加快区域间产业协同。不妨以南阳市为例,南阳市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南阳市高效生态示范市建设更是致力于追求生态与经济的有机协调,“生态宜居”已成为南阳的一张城市名片,大生命产业是未来南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增长点,这都为南阳发展养老产业奠定了自然和产业基础。在南阳和郑州之间虽然目前生不具有实现产业链内分工的条件,但可以实现产业间分工,郑州沿着目前的主导产业继续发展,南阳重点发展养老业,通过打造“创业在郑州、养老在南阳”的一体化品牌,实现南阳与郑州产业互联互通,实现区域间一体化发展。

  六、优化城镇体系建设

  城镇化虽然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规模效应、范围经济和集聚效应,但城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因此,城镇化过程不仅需要关注经济效应,还需要关注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文化效应。目前我省城镇化过程中大拆大建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有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但城镇化自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必须需与人口集中、产业集中、生态保护、文化氛围构建相协调,让城镇成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载体。

  首先,要提高城镇体系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充分预测城镇规模,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停的拆旧换新,争取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其次,避免盲目建设大规模城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市规模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也要规避城市规模过大所带来的“大城市病”。目前中国大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的城市病。河南省城市圈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城市交通、环卫、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提高居民生活幸福度;另外,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住房问题仍是很多居民面临的“头等大事”,“房奴”一族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导致居民消费结构难以高级化,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拉动力,合理抑制房价仍是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因地制宜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同时可以通过不同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

  再次,加强顶层设计,城镇化过程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让农民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受益者,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分别系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南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