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建设富强河南的三点战略性思考

《中原智库》(2014)  刘美平2019-11-25

  一、建设富强河南的必要性

  从总量上看,我省GDP已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五名,这表明河南经济实力已经得到明显提高。在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为引擎的带动下,有些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仅仅从全省汽车销售数量年年递增这一现象上看,也显示出河南近几年处于富裕阶层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递增。这也表明正是这三大战略让河南正在走向富强。当然,上述三大战略的政策效应及其带来的社会福利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我国正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无论是东部大开放战略,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亦或是中部崛起战略,河南都是这些战略中生产要素流动、企业流动、商品流动过程中纵横交错的汇聚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大国际性的区域发展战略,“一路、一带”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升级版。随着郑欧铁路的开通,河南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区域分工基础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升经济实力。可见,以“一路、一带”为核心的国际性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富强河南的积极参加。

  要建设富强河南必须突破制约河南向纵深发展的瓶颈。首先,我省是收入差距较大的中低层次发展省份,这无疑说明我省的确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物质贫困。其次,我省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高层次智囊型人才资源稀缺,中等技术型人力资源短缺,低层次体力型人力资源过剩,这说明我省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精神贫困。最后,我省近两年来雾霾天气明显增多,环境污染严重,这说明我省存在相当严重的生态贫困。正因为这三个方面贫困的存在,才非常有必要讨论富强河南这样一个题目。

  二、建设富强河南的新理念

  (一)树立“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副产品”这一新理念。我们所熟悉的GDP是物质财富的表现形式,创造这些物质财富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即有着不同素质、技术和能力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GDP就是物质财富,人的素质、技术和能力就是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派生产品。而且,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是实现长期以物质财富为内容的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后劲的最关键因素。建设富强河南,首先要建设精神层面的富强河南。

  (二)树立“发展民生也是在发展经济”的新理念。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为内容的社会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部署之一,也是重点改革领域之一。事实上,将“教育”放在民生中降低了教育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国家的振兴的历史重任,教育也是中华民族可持续纵向发展和横向空间拓展的先锋。教育的投入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教育的投入却能带来厚积薄发、绵延千万年的民族素质提升的整体性收获。河南的人口多,民生的投资性需求一定比其他人口少的省份要多,投资医疗、养老、社保同样会带来丰厚的收益,以民生为内容的富强河南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民生是经济的外延,经济是民生的深化。

  (三)树立“发展服务业和农业同样可以致富河南”的新理念。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河南,发展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的确是河南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服务业和农业同样可以富省。比如说我们发展服务于高新技术工业的服务业和服务于高科技生态农业的服务业,不仅可以助推我们的工业现代化,而且还可以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这是转变富强理念的着眼点。以农业为例,我省是农业大省,但是我省农业再生产全程服务现代化建设却是短板,因此,让服务于农业的高科技服务业彻底渗透融入到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大服务业的抓手。

  (四)树立“干部考核目标决定发展方式”的新理念。这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干部考核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行为,进而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建设富强河南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加GDP。如果考核目标短期化,干部决策就会出现什么快,发展什么产业和什么项目,结果难免会出现经济后劲乏力、环境污染严重、教育落后、社会保障不足等缺陷性发展问题,反之亦然。因此,要将干部考核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类,科学合理确定其权重系数,用来引导和校正干部非科学发展行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增长。

  三、建设富强河南的着力点

  (一)紧紧抓住政府治理能力,努力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政府治理方式,这将意味着富强河南建设更具有理性、科学、长远的态势。或者说,富强河南的建设首先是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成为富强河南的标志和内容。当政府治理能力真正提高的时候,也就不再出现“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这种非理性城市化建设现象了。成熟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处于稳定态的个别项目替代方面,而不是非稳定态下的大规模项目全替代性建设。

  (二)努力形成企事业组织机构的优胜劣汰市场进出机制。非国有企业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非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市场进出机制形成时,表明政府规制已经制度化了。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难度大,特别是中央直属的国有企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大型国企很难淘汰。而且,在改革中,国企不断被非国企以股份制的形式侵蚀,却没有看到国企以欣欣向荣之势兼并和收购非国企现象的发生,这是不正常的,隐藏在这当中的腐败是显而易见的。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事业单位也存在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富强河南的经济活力和增长动力。

  (三)创新收入分配价值取向,形成旨在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制度。这就是说,我省的收入分配政策要向能够进行创新和正在进行创新的这些人群倾斜,收入分配政策就会无形中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从而使得过去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强制性创新转变为由民间自下而上拉动的诱致性创新,使得个别少数人的零星创新转变为大多数人参与的普遍性创新,使得被动型创新转变为主动型创新。这样一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就会凝聚在一起形成创新合力,共同为富强河南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不竭动力。

  (四)以人的自身现代化作为富强河南、文明河南、美丽河南、平安河南的先导。河南是人口大省,河南比任何一个省份的人的自身现代化建设任务都要繁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这当中都离不开人的自身现代化,而且人的自身现代化恰恰是决定“四化”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的首要因素。教育是实现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最根本方式,把河南办成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的结果就是富强河南、文明河南、美丽河南、平安河南美好梦想的实现。什么时候我省教育发达了,什么时候我省就跨入发达省份了。对于中国而言,有河南特色的大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