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打造富强河南,把富民强省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中原智库》(2014)  郭 军2019-11-25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展河南经济的思路与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河南经济的战略与战术越来越清晰,发展河南经济的纲与目越来越清晰。正是基于对河南省情、特点的深层把握,坚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统筹规划,寻求稳健的、可持续的发展,造就了河南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并被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再次考察河南时,肯定为“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未来发展积蓄了更大后劲”。而富强河南的提出也恰恰是建筑在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其“积蓄了更大后劲”这一前提条件之上的。“谦受益,满招损”,省委、省政府高层没有沉醉,没有止步,因为,亦如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的那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其实,富强河南的实现路径和运作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已经为我们作了阐释,这就是他在听取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的,“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拓展更大更广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既是对河南经济过去时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河南经济未来时的一个启示,更是对富强河南及其实现的一个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航向,开辟了道路,使打造富强河南有了顶天立地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

  一、打造富强河南,让河南经济在新的起点上腾飞

  近几年,我省经济高速增长并持续处于合理区间,全省经济结构、质量、效益、就业等指标项项好于预期。2013年,人均GDP达到34174元,折合约5500美元,标志着我省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按照世界银行的评价标准,我省人均GDP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如何超脱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摆脱国内国际经济不景气影响,如何稳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严峻考量。

  打造富强河南从现实意义看,就是要应对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依据世界银行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是,鲜有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经济体成功的跻身于高收入国家(地区),这些国家(地区)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地区)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地区)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也表明,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此前积淀、潜伏的许多社会问题、结构问题便会引发出来,从而影响、阻滞经济社会发展,或者出现“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的“原地打转转”现象。针对这一“陷阱”,国内外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突围或跨越的关键是促进企业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加快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以高新技术含量和专利创造减低企业成本,扩大企业利润。正是在这一背景形势下,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围绕打造富强河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探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从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取消和下放了一系列行政权限职能。同时,政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以节能降耗和提质增效为着力点,重点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仅2014年全省安排的企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达601个、投资1663亿元,全力助推企业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打造富强河南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打造富强河南,把富强河南列居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的首位,表明省委、省政府高层以大无畏的、果敢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向世人宣示,河南经济已经站立在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河南经济要再来一个鲤鱼跳龙门,向着新的目标实现新的腾飞。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仍是不争的事实。统计资料显示,河南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但人均财力全国倒数第一;2013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398.03元、8475.3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3.1%、95.3%;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8%,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居全国倒数第五,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一。按照国家确定的新的贫困线标准,河南省还有1000万人口没有脱贫。显然,河南省要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更为艰巨,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把富民强省作为第一追求,切切实实搞好经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刚刚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盛况空前,经济大鳄云集,再次说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已经站上了新的战略起点,支撑发展的各项条件和体制机制日趋完备,为富强河南建设积蓄了势能。亦如大家都深深感受到的,从趋势上看,GDP增长速度处于合理区间,结构指标、质量效益指标、技术指标、环境生态指标等总体上都好于以往,部分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形势持续向好,需求平稳较快增长,结构效益积极变化,全省经济运行实现“稳、升、进、好”。从态势上看,河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综合优势日益凸显,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愈加强劲。从气势上看,全省干部群众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保持了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实践证明,不论多难的事,只要我们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就一定能见到实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思想,打造富强河南,就是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续走好“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工作布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富民强省目标进程。

  打造富强河南,是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经济的过去、现在、将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的、系统的梳理研究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抉择和方略,本质上也可以说是在谋求打造河南经济的升级版。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以来,我们就一直在研讨和酝酿、并拉近河南发展实际,寻思创造河南经济升级版。根据专家的观点,打造经济升级版,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传统经济增长函数关系上升为新型经济增长函数关系的过程。传统经济增长函数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投入,升级版的经济增长函数则是主要依靠体制进一步变革和技术进一步创新的新型函数关系。新型经济增长函数关系,是一种需要从简单劳动为主转为技能较高和知识含量较多的复杂劳动为主的函数关系,是一种生活消费引致投资和生产消费引致投资共同发挥拉动作用、自发投资(折旧为基础)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的投资和消费双重驱动的经济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也好、我省也好还没有达到主要依靠生活消费决定投资的发展阶段,还处于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共同引致和决定投资的阶段。这是打造经济升级版过程中应认识和把握的一条重要路径。有学者指出,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可以直接概括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升级版是从外延型增长为主升级为内涵型增长为主的经济发展,是从低劳动成本、低附加值为主升级为知识型劳动和较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是从过于依靠外需拉动的速度型增长升级为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从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速度型增长升级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的内生增长型的经济发展,也是升级为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环境得到更好保护的经济发展。如果说,经济升级版是对经济现有版本的继承、发展和升级,那么,打造富强河南,意味着对河南经济现有版本的改造和升级,即必须从以外延增长为主,以低劳动成本、低原材料价格、低产品附加值、低成长性企业为优势和基础的状态里走出来,从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里走出来,重组再造新时期的新的河南经济。应当指出,河南经济升级版的打造,实际上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规划编制、启动实施之际就已经开始了,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标志,河南经济升级版已经跃然中原神州,成为河南经济的一个里程碑和大转折。

  打造富强河南,是河南高层决策者对河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理性的、科学的再定位。近几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如:提出了“2020年1亿河南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要求;确定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总体目标;完成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谋划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强省、生态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力求使河南的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现代化建设再上一个大台阶。但另一方面,未来河南究竟以什么样的形象、姿态屹立于中部地区、展现在全国面前,还需要有大手笔、大气魄、大思路、大视野。郭庚茂同志提出的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就是在总结、梳理河南发展战略、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使河南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路子更加科学。打造富强河南及其“四个河南”的整体建设,全面、真实、鲜明地概括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新的战略指向,真实反映了1亿河南人民的美好期待,也必将成为全省上下共同奋斗的精神砥砺。

  二、打造富强河南的理论维度

  富强河南不仅是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物质基础,成就着整个“四个河南”的实现,而且,富强河南及其“四个河南”的凝炼和表达,还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实践中,关于河南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河南经济运行实践的总结与升华。

  打造富强河南,首先是要科学认识它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富强的一般解释是:富足而强盛,即指一个国家或是地区财富充裕,力量强大,人民生活富足。打造富强国家或是富强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愿望动能,一种人们以发展经济为主导走向富足而强盛的效应追求。但是在谁富强?谁先富强的认识上面,则长时间存在分歧。史学家们研究表明,我国自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以国家富强为主、民众富强为辅的法家“富强”路线,和以“民富为先”,强调民富才有国富的儒家“富强”路线之争,这两条路线甚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全过程。《管子·形势解》中谈到:“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意思是说,君主之所以为君主,其功绩在于他领导人民创造了发达的经济,又以发达的经济力量支持和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富足而强盛,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他的政令,邻邦也惧怕他的威力。进入现代,富强与经济创造和经济竞争力几乎成为同义语,尤其是新中国,在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制度里,国家、人民,国富、民富,国强、民强,从来都是一体的,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国家为着人民,人民报效国家,民富国强,国富民强,可谓“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意识观念的树立,更是强化和坚持全体国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而且不仅是量上的富裕、更是质上的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还有精神层面的富裕,更是一种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富裕。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包括省际之间,依然处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过程,并将成为一种规律。人们在竞争与博弈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追逐着物质的、精神的满足,达成个人的、区域的、国家的富强。所谓圆梦、复兴、振兴、进步,内在的、外相的,本质上也就是走向富强,中国梦、中原梦,也就是中国富强梦,中原富强梦。从晚清学者们提出“金铁主义”论,呼吁发展工商业,加快经济振兴,经济富民,经济强国,到“天下为公”的“三民主义”论;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从明确社会主义本质,走共同富裕的路,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我省提出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人们始终把追求富强作为一种希望,一种动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河南在东汉北宋以至于近现代,从曾经的繁荣富强到落魄贫困,从水旱蝗汤的折磨蹂躏,到打土豪、分田地,从人口大省、经济穷省到建设工业大省、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也是在于对富强的追求。随着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涌动,富强已经应和着人们的脉搏一起跳动,每一个人,每一个空间经济体,都在拼搏,都在跨越。有人把社会达尔文主义传递的全部理念和信息归结到“赶快干活,否则完蛋”八个字,足以反映出这种对富强的追求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现代竞争意识和压力、动力,从而解析了富强的现代内涵和外延:一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二是说富不富强,能不能富强,关键在于创造物质资料的人有没有内生动力,并把这种动力转换为压力,不断提升现代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三是说,不能满足时下现状,一定要不断进取,一定要把创业、创造、创新,作为一种自然地、自觉地行为,争取拥有或享有更高层次和内容品味的富强;四是说,个人、集体、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个人、集体、国家的目标取向应衔接协调,既要说“小河没水大河干”,也要懂“大河没水小河干”。富强体现着人、集体、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而这种竞合关系,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释放出来的都是一种促进富强、加快富强、感受富强的正能量的源泉动力。

  近年来,河南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障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所以发展仍是解决河南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提出打造富强河南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富强河南已经不仅被各界所接受认可,而且深入人心,已经化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河南经济的强大力量。究其原因,正在于富强河南契合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契合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契合了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契合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契合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契合了河南省的省情实际和河南人的质朴情怀与梦想愿景。这无不说明富强河南的特殊地位,及其具有的根本性、基础性和优先性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经济学理论意义。

  三、打造富强河南的综合指标及评价

  如果说,河南省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进一步明晰和强化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追求;那么,打造富强河南及其“四个河南”的提出,则高度凝练和概括了未来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与抓手。无疑,打造富强河南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大政方略,“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则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公民素质、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诸方面的一个必然的内容结果和表征。

  从一个地区资源空间看,富强是一省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着省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和增强。富强的内核是人民共同富裕和省域经济的不断强盛。“富”与“强”在内容上是一体的,在形式上又是有着区别的,“富”并不等于“强”,物质上的富裕、GDP 的高增长,并不就意味着省域经济实力的强大。富强的首要涵义是富民,是民众富裕;第二个涵义是藏富于民,民众富足,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关于“富强”的最为基本的、深邃的思想灵光。亦如唐甄所言:“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即“富强”,必须是以“民富”为基础的“富强”,若“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民众的富裕和富足,强大的国家实力,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真实反映,一个省也应是这样一个理论。同时,“富强”,并非仅仅是经济指标辉煌的富强,还应是指人们精神信仰的“富强”,如果过于功利,一味追求事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求利而危其身。”南宋时,朱熹、陈亮往来书信十数通,激辩王霸,陈傅良作《答陈同甫三书》,归纳陈亮的观点说:“‘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见也。”用现代汉语翻译,即只要成就事功,自然就是道德圆满,符合天理。毫无疑问,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条件下,富民已经不能一般的仅仅理解为全体国民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量和质上的“共同富裕”,而是正在朝着马克思一百多年前所憧憬的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努力,追求着一种体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即人的现代化的更高境界的富裕。

  从富裕到富强,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追求个体的富裕和群体的富强,从来都是人们的一种生产创造的动能。因此,“富强”也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状态及其评价指标,它反映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描述的是一个包含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系统,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它的运动发展一方面影响其他要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其他要素。从微观方面量的指标来讲,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细致的工作。要把这些指标弄清楚、设定好,需要各领域各方面的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首先应该确定富强的指标包含哪些大的方面,比如GDP,人均GDP等;其次要弄清达到这些指标的数量,即从历史演化和现实发展的规律给出某些常态化数据,以便了解、认知相关现象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数量级;第三,明确各项指标的要素之间的权重比例及其相关性。一般来说,所占权重大的往往比列自然也就多一些;而有些指标则可能权重要稍微小一些;最后,重要的还在于要在比较分析中做出客观评价。我们所选取的各类各种指标都要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因为所谓“富强”,也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是绝对的,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既要开展自身发展的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也要开展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关指标的横向比较。

  富强河南不仅强调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更关注这一过程的可持续性,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造富强河南,必须注意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短期的快速增长要求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长期的持续发展则有赖于经济质量的提升。同时,作为全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河南省在追求富民强省的同时,还要保证国家战略规划的贯彻实施,进行规划实施效应评价。基于此,我们将从经济规模、经济发展质量和国家战略实施情况三个方面构思、研讨指标体系,以增进对富强河南评价的科学性。

  经济规模方面。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地区生产总值是关于经济规模最常用的度量指标,虽然近些年政府经济工作的目标逐渐由追求经济规模扩大转向追求经济质量提高,但像河南省这样的人口大省,没有较大的经济总量作为支撑,就很难谈得上增加就业及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是政府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转移支付的重要保证,公共设施建设、1000万贫困人口的生活改善、逐步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等,均需要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调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是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最终在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具体表现。按照现有的统计方式,居民收入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二者分别反映城镇和农村居民在经济发展中的受益状况;居民消费的增长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刺激经济,促进经济持续繁荣的有力保障。

  经济发展质量方面。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投资生产率、第三产业比重、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研发投入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指标。劳动生产率和投资生产率通常用地区生产总值与总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来度量,二者分别反映劳动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实际生产效率,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主要就体现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工业化率都属于经济结构层面的度量指标,前者部分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揭示适当规模的第三产业有利于推动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后者用来衡量工业的发达程度,表明工业发展是支撑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石;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率用来度量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动态;研发投入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前者反映研发资金投入状况,表明对研发工作的重视程度,后者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据的份额,表明某一时期的产业发展层次、产业发展水平。

  国家战略规划实施方面。主要包括本地区拥有的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及其贯彻实施情况,如河南省拥有的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拥有国家战略规划,不等于就能够贯彻实施好国家战略规划。所以,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反复提醒我们,打造富强河南,首先是要把国家战略规划落到实处,贯彻好、实践好,讲求国家战略规划实施效应。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视察河南时也再一次强调指出,河南一定“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也在于强化把国家战略规划落实好。就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而言,粮食总产量、农业现代化程度、农业规模化程度都是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作为国家的产粮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赋予河南省的重要战略任务,粮食总产量是衡量这一任务完成情况的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指标。农业的发展必然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现代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程度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用地均农机量和实际农业劳动者的人均耕地面积度量农业现代化程度、农业规模化程度。

  也有专家认为,富强的评价主要在于硬实力的评价,软实力的评价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因此可以参考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获取物质财富、经济、科技的评价指标。其中物质财富的评价可以借助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制定的全球富裕指数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经济实力通常采用GDP和经济强国指数进行评价;科技实力借助科技部《中国科技实力报告》中的指标体系,如教育及高级培训、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数量和质量、科技成果(科学产出、合作及论文被引用情况、专利)、高科技制造业以及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出口、服务和贸易状况等。

  四、打造富强河南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河南省委、省政府不仅提出了打造富强河南的理念和要求,而且围绕于此,在具体工作中,还确定了“三个一”的基本举措,即: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一举求多效”;通过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创造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发动全身”;通过优化软硬环境、创造优势,进一步打通发展路径,“一优带百通”。这些举措,必将成为加快打造富强河南的有力的体制保障和组织措施,我们只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打造富强河南,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并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什么时候按经济规律办事了,什么时候的经济运行就会有序和有效,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无论是前29年共和国的发展,还是后36年改革开放的今天,无数实践典例无不证明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对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与社会生活的影响。经济规律,包括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亦称发展改革规律)、合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时间节约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等。按规律办事首先是要在主观上认识规律,在实践中才能自觉地遵循规律办好事,办成事。其次是要在客观上认识事物,把握经济资源及其优势的开发利用,最主要的是深入一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弄清楚自己的几山、几水、几分田,厘清楚自己的潜能、潜力、潜质,摆清楚自己的一般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议清楚自己的预测、决策、规划,看清楚自己的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发展措施。第三,在主客观上要有一个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操作的技术线路,既要循规蹈矩、又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要苦干实干、又要注重切入新起点、新层面,既要讲速度、又要重质量,认真进行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打造富强河南,就是要按照河南的省情实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科学运作,防止这些年存在的重虚拟经济创造,轻实体经济创造,重生活服务业发展、轻生产服务业发展,重外来模式引用、轻本土模式培育,重要政策要项目、轻用政策做项目,重大呼隆“千城一面”、轻顺势而为、个性发展,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应等不顾主客观实际现象的发生与重演,务实的、理性的打造富强河南。

  把打造富强河南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富强河南是一个时点概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内容特征。比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实,“小康”便是富强的一个阶段的内容表现。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分析显示,2011年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8.6%,2012年为80%平。从这一数据看,似乎我们距离小康社会并不遥远,但殊不知这20%的差距硬是需要我们付出比此前更为艰难、更为困苦的努力。如前所述,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对于河南来说,虽然随着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河南的产业层次依然较低、结构效益依然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依然较低、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依然较低,使得河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相比其他省区更加繁重,缩小与全国的差距更为不易。所以,未来几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总目标,努力打造“四个河南”、尤其是富强河南,把打造富强河南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河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富强河南,根本的是要有一个强势的产业体系支撑。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从而总是表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如果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平台以及陆港建设,刷新和改变着河南产业结构的朝向和层次,那么,这一刷新和改变就预示着以航空港、陆港商贸物流发展为内容特征的河南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这种集地域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为一体转换而成的打造富强河南的经济优势必将日益显现,从而成为河南今后发展的关键、发展的命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未来的几年里,重要的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的思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在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和终端发展过程中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宏观经济的活力。同时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金融、房地产等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扩大规模、引导集聚,创新载体、多元融合,重组再造、提升层次。

  打造富强河南,还要与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结合起来。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因此,富强河南的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进城、不进城,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着现代政治、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生活,有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城镇化是一个趋势,是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农业文明的必然产物。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相比我国大多数省区而言,城镇化的时序要长一些,难度要大一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城镇化滞后的一个理由。事实上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奋力拼搏,而且,科学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消费需求、破解城乡二元经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战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现在正围绕科学推进城镇化,加快体制机制研究,寻求着新的突破。同时,围绕农业现代化,我省以保证粮食安全为前提,正在进一步探索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衔接,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工作,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成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农业大省。

  打造富强河南,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红利。《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富强河南的基本抓手。围绕打造富强河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打造富强河南,也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人民。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定律”,其内容要义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的标志并非就是经济总量及其增长,而是这一经济增长状态下,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要研判这一时期的社会储蓄流向——如果是投向了实体经济,投向了科技研发、人民教育,就是正常的、理性的,就是有利于增进人们的长期福祉的;反之,投向别的什么地方,则必然降低人们的长期福祉。同时,经济增长必须以不断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转移,这就要牢固树立经济增长中人们对未来工资和价格的预期的观念,即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期望增加工资,并使价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从而保证大多数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的富足程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合比例发展思想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注重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既要维持一定的资本积累水平,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更要保有一定的消费水平,而且是大多数人的一定的消费水平,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富强、富裕的根基,也是我们打造富强河南,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意义所在。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