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自信的获得路径、实质内涵及其社会价值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下简称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93多年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来,以牺牲了几千万革命先烈和群众的生命为代价,用近百年的时间,探索出来的宝贵而巨大的成果。三个自信的实质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辟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中特理论);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参政议政、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制度)。三个自信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和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它的重大社会价值,而且令全国和全世界人都认可的重大历史事实只有两个。一是赶走一切侵华的列强,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从而开始迈上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化道路。二是经过前三十年的艰苦探索和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终于把一个千疮百孔的、积贫积弱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三个自信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建国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况且已经写入历史,无需争论。按照小平的观点,向前看。那么,我们说的三个自信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是指目前的“中国道路”、“中特理论”和“中国制度”。
(一)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与三个自信的关系。
在中特理论的建设以及在国民教育中,缺乏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于是,缺乏了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以及个人行为的内控力。这个缺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国民文明素养,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心理浮躁、急功近利、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不遵守秩序等等社会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这个缺失的原因。
我们在发展中国经济的道路上,曾经很长时间,重军工,重钢铁和其他重工业。相比之下,民生工业比较薄弱。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没有摆脱,或者没有完全摆脱国有企业占据重要生产部门,美其名曰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领域的倾向。所以,资源能源、金融、通讯、交通设施、保险等等,经营权均为国企垄断,与此同时,产生了一批新贵。而民用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主要以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为主。因此,导致了分配不公、工农业发展不均衡、贫富悬殊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重城市轻乡村,因而导致二元差距进一步拉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缓慢,权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此相伴随的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弊端,还时常成为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凡此种种,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严重阻碍着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在现代化进程中,“三个自信”急需“升级版”。首先,在中特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急需补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点新气象。例如,从2014年春节开始,中央电视台率先发起了家风的采访,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国民,弘扬正气,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秩序的建立,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我们认为,中华文化中还要很多针对个人修养的优良传统,如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诚实、谦逊、勤奋等等,都应该纳入中特理论的范畴和教育国民的内容。其次,以改革开放的胸襟,大胆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良好传统。真正做到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达到不断超越的革新效果。其三,在经济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要逐渐转变角色,由包办型政府向监督、服务性型政府转变,从而把主持公平正义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其四,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大事情的决策、办理过程,要公开、透明;自觉接受民众和社会的监督。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曲折乃至痛苦的现代化探索过程;在经过了革命和建设的多重探索之后,特别是经过了35年的改革开放的锻炼,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国民心中以昭然若揭。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三个自信是国人心愿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我们进一步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方向和力量源泉,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乃至我们的国民,要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开放这个法宝、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始终保持清醒而理性的心态,奋发向上,奋勇向前,努力拼搏,去迎接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
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想路线,努力找到“三个自信的河南版”
河南在中国,集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与一体,它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乃至气候自然条件,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短板与不足。
(一)河南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厚,理论界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所以,河南理论界应该为中特理论的升级版做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要注重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来教育和影响中原儿女。要把一亿中原人教育成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文明人,这是河南理论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宣传界等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今后河南的经济发展出路,应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升级转型为突破口,以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劳动者为第一抓手。切实地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三)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和中央在郑州建设国家级航空港,这个大好的历史机遇,努力创造全国独具一格的内陆改革开放区。要进一步彰显郑州的空运优势;同时,发挥好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基础设施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陆路交通优势,以弥补内陆区域闭塞的劣势,打造“畅通河南”,迅速使河南经济与世界经济连接成为一个链条。要勇于探索内陆地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河南模式”。
(四)在“三化协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整理、包装河南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道德资源,倾力打造文化创新(创意)产业,搞好文化生态建设(或叫人文河南建设)。于此同时,要注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例如,动漫、数字媒体等新科技术,武装中原文化,要造出千千万万个“少林禅乐大典”式的文化产业项目,既要使文化河南名扬世界,又要在文化河南在名扬世界的过程中,造福河南,富强河南,同时,进一步丰富河南文化,使文化河南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三个自信是方向,改革开放是法宝,不断创新是动力,动员人民是保障,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不断改革开放,经过一亿中原儿女的不懈努力,河南的明天一定会更美丽。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思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