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自信源于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真正自信

《中原智库》(2014)  王永苏2019-11-25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这段话揭示了改革开放与自信之间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真正自信。我们的自信源于过去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后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必须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开放。可以说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自信的根本,不改革开放就谈不上自信,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自信的前提是正确,正确的标准是实践

  道路自信来自于道路的正确性。3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走这条道路能够富民强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国崩溃的预言一再落空。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走的道路也有问题,也不是一帆风顺。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顺畅。理论自信来自于理论的科学性。理论科学是自信的前提,不科学的自信是盲目自信,会导致吃大食堂、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问题。检验理论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实践,实际效果好才能说明理论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包含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合理的成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自于制度的公平、公正、管用。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被教育者知道应当如何,制度的主要功能是让被管理者不得不如何。该用教育解决的问题要教育,该用制度解决的问题要制定和落实制度,不能相互替代。其中,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公平、公正、管用是制度建设的前提。例如,高考制度就比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公平,承包经营制度就比吃大食堂制度管用,奥运会通过比赛决定金牌归属制度就比奥委会研究决定公正。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健全一套公平公正管用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效率比较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决策失误的风险仍然比较大,纠正比较难,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二、改革深化需要扩大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改革,互促共进。只有坚持开放,吸收世界上的一切好东西,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而不被时代抛弃。回首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开放史。从电灯、电话、电视、电脑、冰箱、空调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股份公司、互联网,无不来自开放。如果没有开放,难以想象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国力是什么水平。历史已经证明,封闭保守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当年日本作为一个不足1亿人口的小国,敢于侵略一个4.5亿人口的中国,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危机感更强,开放的紧迫感更强,提出脱亚入欧,大胆吸收西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明治维新成功,导致国力强盛;中国士大夫自认为是天朝大国,缺乏危机感和改革开放的紧迫感,戊戌变法失败,导致国力羸弱。可以说,挨打的根源在于自己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不积极、不到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人均水平还很低,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发展的任务还很重,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加快中原崛起

  具体到河南,应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河南实际,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主要围绕加快“四个河南”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河南经济方面最重要最急需的是加快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围绕这一需要进行。一是围绕科学推进城市化深化有关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快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必须推进城市化,否则事倍功半。产业特别是非农产业要从分散发展向集聚发展转变,发展载体要从农村为主向城镇为主转变,投资要从撒胡椒面向相对集中转变,除农田水利、扶贫投资之外的非农产业投资要适度向城市倾斜,这些都需要体制机制的调整和转变。改革城市规划和投融资体制,提高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让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创造力,同时科学防治城市病。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放开户籍,让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迁徙。大城市主城区的入户条件逐步放宽,加快退二进三速度,积极引导大中专学校迁往城乡一体化区域集中布局,形成教育组团。这方面需要有一套政策引导和支持。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明晰农民财产所有权、使用权,让农村生产要素活起来,降低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二是探索建立生产要素在全省范围内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实现由行政区划为主要发展框架向以经济区划为主要发展框架的转变,促进产业和人口在全省范围内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实现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创造体制条件。三是建立健全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利用先行先试权争取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申请开展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能力占补平衡方面的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试点,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弥补耕地占补平衡导致的产能下降,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要提高的前提下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用地,实现富民强省与粮食安全双赢。四是在科学监管,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决定要求“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方面过去河南教训很深刻,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三会一部”以及“百花”、“读来读去”等民间金融机构的集资,曾经导致围堵政府、阻断交通的群体性事件;去年底外地的一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也出了问题。这方面的改革很重要,不积极不行;风险比较大,监管要求高,不稳妥也不行。因此,应当深入调查研究,谨慎从事,科学确定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监管机制,做到谋定而后动。应当在科学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让大的民营企业牵头,以行业协会为基础组建民营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深化一般竞争领域国企的产权改革,让民营企业参股,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国有股逐步集中投资于科教、民生、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如何落实国务院新老36条,实现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需要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化解产能过剩要靠创新,创新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与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方法,提高投入效益,需要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七是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民众、企业办事难,主要是民众缺乏监督约束干部的有效手段,必须探索一套民众有效监督约束干部的体制机制。有的县曾经搞过群众和企业代表定期给有关部门打分制度,第一年得分倒数第一的县直单位要诫勉谈话,连续三年倒数第一的单位领导班子就地免职,条条管理的部门由政府向其上一级领导单位发文要求调整。这样的改革尝试应当总结完善,让主人真正能够监督制约公仆,使公仆不敢刁难主人。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