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而这一切则来源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共产党开宗明义把“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写进党章,作为共产党的立党之基。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及其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论,引领了我们党走过了九十多年、共和国走过了六十多年、包括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辉煌跨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了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抉择的正确性,也是有了这一伟大的理论支持,我们创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由这一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在不断巩固、完善中,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之树长青,实践却并非那么顺意平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性地位,但是实践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以至于形成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淡漠了市场经济的作用,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机械的理解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使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出现某种扭曲,而这一步走下来,仅仅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就耗时整个一个35年的改革开放期都还没有完全理顺。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认识偏颇和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幼稚心理,欲“一个早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直至1990年代上半叶才真正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个历史阶段的定位——我们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要借助商品交换、资本运营、市场法则来活跃经济。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描述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内,每一个人都有权自由地、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可是,一直到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方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微观领域在20世纪末首先认识并强化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新机制;2002年以来更是开始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建设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两年还强化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以及“人的城镇化”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遗憾,但这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不自信,是认知与实践上的问题。现在则更多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不自信,从而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产生怀疑和不自信的问题,这又主要表现为一些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所以,坚持“三个自信”首要的是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自信力。
如果说我国前三十年,毛泽东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教育,并通过教育抓住了人,形成了千军万马一声令下,一个步调,却没有完全集精力于经济建设(并非想否定那个时期取得的成就和为今天的发展打下的基础这一事实。);那么,进入邓小平的时代,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却也出现了忽略对人的教育的问题。198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许多人认为是邓小平在批评教育行政部门,后来江泽民诠释到,邓小平是讲的这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我们的国民进行教育,造成“自由化”泛滥,诋毁和中伤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和不自信,一时尘嚣甚上。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一些“学者型官员”、“社会贤达”和著名专家学者仍在鼓吹要用西方经济学来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以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并批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指导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甚至认为改革就是要完全“西化”,就是要摈弃马克思老祖宗的东西。邓小平正是看到和预知了这一点,提出了“失误论”。
坚持“三个自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主体,“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回顾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我们便会深深的感悟到这一点。一个时期,我们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坚持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就会由于有着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遵循依据,就会有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基层生机,就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政策,就会循序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衡紊乱、甚至停滞徘徊;出现社会上一些人端着碗就吃,放下碗就骂,人心浮躁,鄙视劳动、轻视劳动,只知道求索,不愿意奉献,严重影响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诸方面的进取,极大的减低了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预期效益,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活力受挫。
坚持“三个自信”,关键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有自信心和自信力。“三个自信”,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动力,是一种世界观,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不自信,不坚守,必然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不自信。各级领导干部不敢理直气壮的、个性鲜明的谈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敢大张旗鼓的宣传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从思想观念上牢牢的构筑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大坐标,不能在实践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制度指导、引领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教育和武装人民,就会不仅树立不起执政党的形象和权威,也必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应该承认,这些教训和失误都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失误”,由于没有注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不仅使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迷失了方向,更重要的问题是,还影响到一些国民甚至出现异化现象,排斥、瓦解社会主义,推崇、维护资本主义,一切以资本主义划线,一切向资本主义看齐。期间虽然做了某种纠正,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中央还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包括在高校推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的“三进工程”,但效果并不理想,从而使党的建设,政府的运作过程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困惑和尴尬。尤其是深化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包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在内对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道路方向、基本制度产生了动摇,从疑虑到不自信,或是把家属子女送往国外,或是自己办好一个外国护照揣在兜里,或是沉迷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或是贪污腐化、消极堕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严重影响到党的建设,影响到党和政府同群众的关系,影响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际,如何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进取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等,该是冷静的、深刻的、反思的时候了,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到底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必须明了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关系到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共产党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的、必须明了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须明了的大是大非的问题。
在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序曲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坚持“三个自信”事实上已经成为能否全面深入下去,保障新一轮改革开放顺利实现预期的关键。做到“三个自信”重在党要就此作出具体部署和组织措施,加强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修养、增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自信力之外,还应积极依靠那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认认真真的开展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也包括对担负党的中高级领导职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