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涉及很多领域、很多层面的综合问题,以下七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坚定“三个自信”重在教育党员干部
苏联剧变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是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之间,而高达80%的人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是苏共党内的既得利益者希望私有化,以便把自己攫取的公共财产留给下一代。葬送社会主义的不是别人,正是苏共自己。美国颇有影响力的皮尤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对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民意测验,了解公众对自己国家现状的满意程度。2010年度皮尤中心调查的结果是87%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基本满意,而美国人满意的比例是30%,法国是26%。这个结论证明,中国老百姓是拥护社会主义的,最不自信的不是群众,而是某些党员干部。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告诫我们:“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个判断仍然是正确的。习近平指出,现在一些官员把配偶子女移民国外、把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这充分说明,“三个自信”教育的重点是党员干部。
二、坚定“三个自信”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总结历朝更替的教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论断:“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史存而国存,史亡而国亡。”这一论断说明正确对待历史的重要性。习近平在8·19讲话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苏东剧变就是从苏共否定自己的历史、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开始的。在我国,一些人以所谓“现代性”为旗帜,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革命和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人物。一些人把“中国特色”挂在嘴边,但并不知道中国特色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三个自信”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没有历史感,就不知道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喜欢与外国比,而不喜欢和我们自己的过去比。其实,我们的发展不仅要横向地与外国比,还要纵向地与我们自己的过去比。只有全面、客观地比较,才能越比越自信。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总担心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问题。其实,一个具有5千年文明的大国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标准的过程。有些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和别人接轨,因为我们有学无止境、从善如流的文化传承;有些方面,我们根本不需要接轨,因为我们做的事情符合我们的民情国情;有些方面,是别人最终要和我们接轨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做法代表了未来。改革也是如此,有些方面需要改,有些方面根本不能改。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把我们好的东西坚持住并发扬光大,这就是自信。
三、坚定“三个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毛泽东曾说过,对于思想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占领。这个论断并没有过时。习近平在8·19讲话中强调: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谁发表正面的言论,谁发表支持党和政府的言论,谁驳斥哪些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谁就会受到围攻,而且有些围攻充满污言秽语、不堪入耳,而我们这边常常鸦雀无声或者声音不大。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如果理论不能回答当代中国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对群众关心的问题闪烁其词,不敢回答,正确的东西不敢坚持,错误的东西不敢批判,那就不是彻底的理论,对这样的理论,群众就会敬而远之。
四、坚持“三个自信”必须反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当前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市场经济的影响有关。对于市场经济的优点,我们进行充分的肯定是必要的,但对它的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却没有开展有力的批判。马克思说过:资本家如果能得到300%的利润,就敢冒被杀头的危险。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乱象”,皆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有关。譬如有人为了多挣补汽车轮胎的钱,竟在高速路上撒钢钉40多公里等。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钱就是一切。不要幼稚地相信,资本会改变它追逐利润的逻辑。这里应当明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实行的东西,不代表我们最高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心中必须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否则就失去了方向。苏东崩溃首先是信念的崩溃。当一个党失去了奋斗目标,当人们对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失去了心理和道德依据,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失去了信心,这个党、这支队伍和这个事业还怎么存在和发展下去呢?现在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贪官、腐败分子?就是因为这些人的信仰坍塌了,他们忘了自己参加党、参加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同我们长期不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最高纲领的教育是有关系的。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些原则不能泛化,如果我们的社会变成了“市场社会”,即按照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来支配人们的行为,那将是一个悲剧。
五、坚定“三个自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人民群众不仅看我们说得是否在理,还要看我们做得是否到位。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里所说的“搞不好”,就是指在实践的环节出了问题。譬如上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60年代末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等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违背了理论,也伤害了群众。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指出,要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群众相信实践,群众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到社会主义好,就会拥护社会主义,这比我们空喊“三个自信”不知强多少倍。
六、坚定“三个自信”必须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首要价值
发展不是目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才是根本目的。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把蛋糕做大,做大了以后公平地分配,才能最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在群众的意见、怨气主要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还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这些矛盾的纠结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我们的改革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三个自信”,必须在解决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下大力气。
七、坚定“三个自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社会
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双重事实:一方面是理想目标,体现了“应该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既存的秩序,体现了“实际上是什么”。这两种秩序始终保持着一种张力。“实际是什么”是我们反思和批判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是我们的理论愿景。社会就是从现有走向应有,从实然走向应然。我们强调“三个自信”,并不是说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完美无缺。在这里,也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要迷信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成为好的东西。我们必须准备着还有坏的东西,否则一个问题出来了,就会认为不得了了。”“世界是美丽的,但也不是美丽的,世界上有斗争、有矛盾。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是我们的主观,而现实是客观。世界上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一万年后也会这样。”实然永远与应然有一定差距,应然永远比实然美丽。改造实然,追求应然,是人类前进发展的动力。坚持“三个自信”,也应有这样的心态。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