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内在逻辑

河南日报  司吉梅2025-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内在逻辑,对推动河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具有增速稳定、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特点,倒逼治理体系优化升级,以发展推动治理,为高效能治理提供物质基础、技术动力和人才支持。

  高质量发展为治理奠定物质基础。高质量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品和服务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跃升,使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高效能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以财政收入增加为基点,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风险防控、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治理效能,为高效能治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高效能治理的快速响应机制和持续治理能力的形成。

  高质量发展为治理注入技术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持续革新,技术进步又赋能治理手段持续提升,破除治理的堵点卡点,为高效能治理注入技术动力。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深度,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通过拓展治理主体的时间、空间和认知范围,以“数助决策”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推动治理迈向靶向化。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并行的机制创新,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高质量发展为治理夯实人才基石。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关键因素。高质量发展呼唤复合型、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高效能治理呼唤专业、协作、创新型的管理人才。以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坚实物质基础为依托,相关部门通过不断加大教育和知识领域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社会人口素质,为高效能治理输送治理力量。

  高效能治理强调治理过程有效和治理目标实现的持续性善治,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强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致力于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治理促进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秩序保障、环境支持与活力源泉。

  高效能治理引领发展方向。在政治引领上,高效能治理坚持党对治理目标、治理制度、治理政策等的顶层设计,科学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边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组织引领上,以“五基四化”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整合治理力量,优化治理结构,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由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多元治理格局,以社会化的治理主体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在能力引领上,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和群众能力素质,以专业化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保障。在机制引领上,建立健全各类工作机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精简审批流程,优化政务系统,提升治理效率,打造积极有为服务型政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高效能治理优化营商环境。高效能治理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制度创新支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质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手段支撑;高效能治理以法治化手段完善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强化质量支撑,规范市场秩序,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高效能治理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激发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高效能治理稳定发展环境。在治理目标上,聚焦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治理主体上,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力量,形成了解决复杂问题、满足多元需求的强大合力。在治理方式上,强调协同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强信访、司法、平安建设,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高效能治理激活发展活力。法治固本,德治润心,高效能治理注重德法同治,以价值引领为治理注入持久活力。在道德建设层面,高效能治理通过道德教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家庭层面培育优良的家风家教,在职业层面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在社会层面构建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法治建设层面,高效能治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理念,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效能治理筑牢发展生态屏障。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效能治理是绿色发展的保障。高效能治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发展过程中,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高质量发展守住生态底线;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